- 相關推薦
醫(yī)院手術部位感染預防控制措施
手術部位感染(SSI)是外科患者最常見的醫(yī)院感染,包括淺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其不僅增加病人痛苦,增加病人經(jīng)濟負擔,延長住院時間,導致死亡率和再次住院率明顯高于未感染者。I類切口指手術野為人體無菌部位,局部無炎癥、無損傷,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體與外界相通的器官。為有效預防與控制手術部位感染特別是I類切口感染,結合我院實際,特制定以下措施:
一、手術前患者準備
1、積極治療原發(fā)疾病,特別是感染性疾病。
2、控制感染危險因素,提高患者的抵抗力。如糾正低氧血癥、低蛋白血癥,控制血糖、鼓勵病人戒煙等。
3、盡量縮短病人術前等待日。
4、提倡手術前夜用抗菌藥皂洗澡。
5、采用正確的術前皮膚準備方法:①用消毒皂沐浴。②盡可能不除毛發(fā),如果需除毛發(fā)盡可能在術前剪毛。③嚴格進行手術區(qū)皮膚消毒,注意消毒范圍與順序。④鋪無菌巾之前應對手術部位做標記,鋪巾后不得移動無菌巾。無菌巾力求干燥,提倡使用防滲透材質(zhì)的無菌巾。
6、對于腸道手術需要做腸道準備的患者,應口服抗菌藥物。
二、手術工作人員準備
1、進入手術室前應修剪指甲,除去各類手部飾品,不可涂指甲油
2、正確穿戴口罩、帽子、手術衣、無菌手套和規(guī)范的外科刷手;
3、有感染的人員不得進入手術室,在未治愈前不應進行手術操作。
三、圍手術期預防性抗菌藥物的使用
1、I類切口:手術野無污染,通常不需預防用抗菌藥物,僅在下列情況時可考慮預防用藥:(1)手術范圍大、時間長、污染機會增加;(2)手術涉及重要臟器,一旦發(fā)生感染將造成嚴重后果者,如頭顱手術、眼內(nèi)手術等;
(3)有植入物的手術,如骨折固定器植入等;(4)高齡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需用抗菌藥物預防感染者,在術前0.5~2小時內(nèi)給藥,或麻醉開始時給藥。手術時間超過3小時,或失血量大(>1500 ml),可手術中給予第2劑,總的預防用藥時間不超過24小時,個別情況可延長至48小時。手術時間較短(<2小時)的I類切口,術前用藥一次即可。接受清潔-污染手術者的手術時預防用藥時間亦為24小時,必要時延長至48小時。 3、圍手術期預防性抗菌藥物選用品種和注意事項參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執(zhí)行。
四、手術中預防控制措施
1、手術病人安置遵循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分開的原則,如果選擇同一手術室應該先非感染性后感染性手術。
2、特殊感染病人(如氣性壞疽等)手術須安置在“特殊感染手術間”進行,醫(yī)務人員嚴格控制操作人數(shù),并執(zhí)行隔離預防技術的規(guī)定,手術結束后 對手術間進行終末消毒。
3、手術室溫度22-25℃,維持病人正常體溫,必要時使用溫熱鹽水,保溫墊進行保暖。4、手術室至少保持換氣15次/每小時,減少手術室內(nèi)空氣中塵
埃粒子和細菌濃度,如控制手術室內(nèi)人員數(shù)量、保持手術室出入門關閉狀態(tài)、減少人員出入、避免不必要的走動和交談。
5、正確消毒手術部位的皮膚。
6、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技術和手術規(guī)程,不斷提高手術技巧,保持有效的止血、最小的組織損失和異物存留以及消除手術部位死腔,盡量縮短手術時間。
7、手術過程中手套意外破損應立即更換。手術器械、物品等如遇污染隨時更換。
8、糖尿病和血糖不穩(wěn)定者應在圍術期監(jiān)測并采取措施保持血糖穩(wěn)定;
9、需引流的切口,首選閉式引流,根據(jù)病情盡早拔除引流管。
五、手術后的預防控制措施
1、切口縫合后覆蓋吸附能力較好的敷料,滲濕后立即更換。對無敷料的開放性傷口不可用水沖洗。
2、手術后24~48h內(nèi)須用敷料覆蓋封閉的傷口,應嚴密監(jiān)視切口變化 情況并及時報告給主管醫(yī)生,不提倡覆蓋時間超過48h。
3、換藥應遵循“先清潔切口、再污染切口、最后感染切口”的次序,遵守無菌技術操作原則。
4、在病程中須做好切口情況記錄。做好術后護理,強調(diào)正確的咳嗽方法和引流管的處理。
5、嚴密觀察有無手術部位感染征象和臨床表現(xiàn),并積極防治。
6、嚴格執(zhí)行手衛(wèi)生規(guī)范。
醫(yī)院手術部位感染預防控制措施 [篇2]
一、手術前患者的準備
1.積極治療或糾正可能引起感染的疾病或危險因素,如糾正低氧血癥、低蛋白血癥、控制病人血糖等,提高機體抵抗力;
2.縮短擇期手術的術前住院日,應盡量少于3天;
3.若無禁忌癥,術前應洗澡并建議術前兩天用2%洗必泰免洗擦浴巾全身擦。
4.避免不必要的術前脫毛,毛發(fā)不影響手術視野時不需脫毛。必須脫毛時,首選不損傷皮膚的方法如專用的脫毛器、化學性脫毛劑。如使用常規(guī)普通脫毛方法,必須采用一次性的刀片。脫毛須在手術當天或手術室內(nèi)進行;
5.對于腸道手術需要做腸道準備的患者,應口服抗菌藥物。
二、手術工作人員的準備
1.進入手術室前應修剪指甲,除去各類手部飾品,不可涂指甲油;
2.正確穿戴口罩、帽子、手術衣、無菌手套和規(guī)范的外科刷手;
3.患有明顯皮膚感染的工作人員,在未治愈前不應進行手術操作。
三、手術中的預防控制措施
1.需用抗菌藥物預防感染者,必須術前半小時開始靜脈點滴,手術時間超過所用藥物半衰期的2倍以上(通常為3h),術中應該追加一次,術后原則不用,最長不得超過48h;
2.正確消毒手術部位的皮膚;
3.盡量采取加溫措施,如熱氣墊床,保持病人正常體溫;
4.對糖尿病和血糖不穩(wěn)定者應在圍術期監(jiān)測并采取措施保持血糖穩(wěn)定;
5.減少手術室內(nèi)空氣中塵埃粒子和細菌濃度,如控制手術室內(nèi)人員數(shù)量、保持手術室出入門關閉狀態(tài)、減少人員出入、避免不必要的走動和交談;
6.需引流的切口,首選閉式引流;
7.盡量縮短手術持續(xù)時間;
8.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病人應該在不同的手術室內(nèi)進行,如果選擇同一手術室應該先非感染性后感染性或在感染性病人手術后徹底清潔消毒手術房間才可進行非感染病人手術;
9.特殊感染病人(如氣性壞疽等)手術安置在隔離手術間進行,醫(yī)務人員嚴格執(zhí)行隔離預防技術的規(guī)定,手術后徹底清潔消毒手術房間;
10.手術過程中手套意外破損應立即更換。
四、手術后的預防控制措施
1.換藥應遵循“先清潔切口、再污染切口、最后感染切口”的次序;
2.手術后24~48h內(nèi)須用敷料覆蓋封閉的傷口,應嚴密監(jiān)視切口變化情況并及時報告給主管醫(yī)生,不提倡覆蓋時間超過48h;
3.對無敷料的開放性傷口不可用水沖洗;
4.嚴格執(zhí)行手衛(wèi)生規(guī)范。
5.嚴格做好環(huán)境及儀器設備等高頻接觸表面的清潔消毒工作。
五、其他措施
1.對醫(yī)務人員和病人陪護人員進行預防控制措施的宣教;
2.監(jiān)測、分析、報告手術部位感染。
【醫(yī)院手術部位感染預防控制措施】相關文章:
外科手術部位感染的預防控制措施03-10
醫(yī)院感染的預防與控制措施10-09
什么是外科手術部位感染07-06
預防手術室感染的措施(通用5篇)11-18
醫(yī)院預防感染測試題及答案08-18
手術室醫(yī)院感染工作總結11-22
小麥倒伏原因及預防控制措施05-11
醫(yī)院感染的應急預案12-10
口腔門診感染的預防措施04-13
醫(yī)院感染知識培訓總結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