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育能改變嗎》觀后感范文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后感了。那么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育能改變嗎》觀后感范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育能改變嗎》觀后感 1
在觀看了《教育能改變嗎》后,心情不能平靜,教育像一座大山,不僅壓迫著學生,更壓迫著家長、老師、學校、政府乃至全社會。
中國的教育就像一個停滯不前的破平板車,陷在教育的淤泥中活動不起來。改革了幾十年沒有變化,教育的亂象愈演愈烈。難過的是苦讀了十幾年,荒廢了青春、禁錮頭腦,浪費了經歷、沒了快樂的孩子們。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分數(shù)。不論是小學、初中、高中、大學,評判學生的好與差,最終能進入所謂好的學校主要的標準就是分數(shù)。學習成績好可以上個好學校,分數(shù)差就沒有什么出路了,“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已經成為現(xiàn)在家長的迫切心愿。無論付出多少代價,家長們都以極大的熱情把孩子送到各種補習班去學習,可憐的孩子們沒了快樂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時光。這樣做的最終目的就是上一個好大學。
上了大學所學的專業(yè)又不是自己想要的專業(yè)。這是教育亂象的又一原因。大學中曠課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也是如此,因為不是自己的心目中的理想和專業(yè),在學習中缺乏學習的興趣 ,原因是中國式的教育讓學生在高考前“用力”過猛,在該儲備能力的階段不僅沒有積蓄能量,而是大量消耗了這種能量。當真正自己做主的時候已經沒有了該有的激情和動力了,可想幾年的大學生活是否可以有所成就呢,這樣的低劣的人才又怎能強國呢?另外昂貴的大學學費讓許許多多優(yōu)秀的農村子弟放棄了上大學,改變自己的機會。出去打工用自己廉價的體力來改善家庭的經濟不足,這樣大大地浪費的好多優(yōu)秀的人才的好苗子。等等太多的案例說明中國的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不能說中國教育沒有在進步,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多年來,黨中央、國務院確立了教育優(yōu)先發(fā)展的`戰(zhàn)略方針,作出了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推進教育發(fā)展的戰(zhàn)略決策,在推動我國教育管理體制、辦學體制、投入體制改革以及相關制度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2010年7月14日第四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公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10)》。
比起以前,現(xiàn)在的教育已經進步很多,不論是硬件還是軟件,都逐步的完善。這些年,中國在不斷學習外國先進的教學模式,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最終能否為中國教育所用,還得結合中國的實際出發(fā),尋求一條新的教育之路。每個事物的發(fā)展都是承螺旋模式發(fā)展,都要在不斷的摸索前進,中國的教育發(fā)展也是一步一步的前進,相信中國未來的教育理念會不斷更新,不斷的突破。
作為一名教師雖然不能改變現(xiàn)有的體制,但在實際工作中要以“還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為目標”,靈活地地把握教材,因地制宜地教授學生喜歡的教學內容。在教學方式上,以本校開展的搞笑課堂教學模式,揉入自己的一些教學方法,不但要讓學生喜歡學習,還要讓學生快樂學習,在沒有負擔的氛圍里融入的到學習中去。
《教育能改變嗎》觀后感 2
今天下午在學校的組織下,我們再次觀看了教育題材的紀錄片——《教育能改變嗎》。我覺得觸動很大,記錄片從六個方面,論述了現(xiàn)在教育的問題,也喚醒了人們對現(xiàn)在教育的思考?偟脕碚f,該紀錄片敢于面對問題,敢于實事求是去找問題,敢于對如何解決問題去思考的做法,也許正是因為這一點,很多人特別喜歡這一記錄片。
在看的時候,我不禁在想作為一名教師怎么去做出些改變?怎么去實踐一些今天看來還是教育理想的東西?在現(xiàn)行的教育環(huán)境下,教育能改變社會、改變家庭、改變人的命運嗎?教育能改變在自己,走出困境嗎?教育如果不改變行嗎?
本片折射出中國現(xiàn)狀教育的矛盾。在中國的基礎教育流行著“搶跑”、“揠苗助長”、“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等現(xiàn)象,為了起跑線上的領先,孩子們苦不堪言,嚴重被縮短了童年的快樂時光,孩子們的幼兒班,小學、中學似乎都成了高考的.“預備班”,最終的目標是考取夢寐以求的大學?稍谒^理想的大學校園內,由于課程設置不合理,教材的滯后,培養(yǎng)模式的單一,教師忙于論文,疏于教學,學生普遍感到迷茫,缺乏獨立的思考與能力,讓中國公眾對大學教育的失望情緒日趨嚴重。就業(yè)難,扎堆考公務員,大學生擇業(yè)觀與現(xiàn)實的脫節(jié)等現(xiàn)象將大學教育的弊端暴露無遺。高等教育大眾化讓越來越多的人走進了大學校園,而從中走出的“合格的公民”卻越來越少。讓我們不得不思考一些根本性的教育常識問題,站在教育未來十年的起跑線上,我們是否清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否清楚教育最終為誰服務?該紀錄片中一位芬蘭國家教育顧問認為:“基礎教育的任務是培養(yǎng)孩子成為好公民的,掌握一些學習方法,要比具體知識的引導更重要。”教育其實沒有終點,教育是為人成長做準備的,它的目的是讓一個自然人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好公民,而要實現(xiàn)這一目的,教育首先要改變自己,要去除自身的浮躁與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在未來世界,有什么樣的教育就有什么樣的國家。
該紀錄片還從《學習革命》、《公平之惑》、《高考變局》、《再度出發(fā)》等專題分別從學習模式、教育資源分配、高考制度等不同層面剖析和回應了當下公眾關注的教育話題。我想,站在理想與現(xiàn)實的“起跑線上”,需要“再度出發(fā)”的不僅是學生,還有承載著教育使命的人民教師。讓我們一起加油!堅定對中國教育的信心,重新確定教育的坐標。
【《教育能改變嗎》觀后感】相關文章:
性格可以改變嗎?10-08
初中教育敘事寬容也許能改變學生一生07-27
懷孕能請假嗎08-03
出軌的女人能挽回嗎12-18
鬼節(jié)晚上能出去嗎03-01
簽字時間能鑒定嗎08-03
教育隨筆-她改變08-04
教育隨筆:她改變09-21
死過人的床能睡嗎12-16
喝完紅酒能喝牛奶嗎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