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3.12植樹節(jié)的來歷和意義
你知道植樹節(jié)的由來和意義嗎?大家都知道3月12號是我們的植樹節(jié),是國家用來讓我們來愛護植物保護植物的,那你知道植樹節(jié)的由來和意義嗎?你想知道嗎?那就接下來由我來告訴你植樹節(jié)的由來和意義吧。
植樹節(jié)的來歷
我國的植樹節(jié)是3月12號。
中國古代雖有勸民植樹的說法,但由國家以法律形式明文規(guī)定植樹節(jié)日則是現代的事。
3.12號這天孫中山先生逝世的紀念日。確定這一天為植樹節(jié),一是從植樹的季節(jié)考慮,二是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一生提倡植樹造林的功績。
1883年僅只有18歲的孫中山,千里迢迢從美國檀香山帶回幼苗親手栽種的,在他的精心培育
下終于成材。孫中山也是我國近代最早極力提倡植樹造林的人。
他親自起草的政治文獻《上李鴻章書》中提出,中國欲強,必須“急興農學,講究樹藝。辛亥革命以后,孫中山先生提出了在中國北部和中部大規(guī)模植樹造林的計劃。
1924他在廣州一次演講中強調:我們防方止水災和旱災的根本方法就是要不斷植樹造林,而且要造大規(guī)模的森林。此外,他還在許多著作和演講中反復強調毀林的危害性和植樹造林的重要性,并囯身體力行,親自植樹。
中國的植樹節(jié)由林學家韓安、凌道揚等倡議設立。198年為紀念孫中山逝世三周年將植樹節(jié)改為3月12日。
1981夏天,四川、陜西等地發(fā)生了歷史罕見的水災。根據鄧小平同志的倡議,1981年12月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
1990年3月12日,郵電部又發(fā)行了一套4枚¨綠化祖國郵票,第一枚為“全民義務植樹”。
決議指出,凡是條件具備的地方,年滿11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除老弱病殘者外,因地制宜,每人每年義務植樹3棵至5棵,或者完成相應勞動量的育苗、管護和其他綠化任務。
如今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污染的`加劇,資源的過渡開發(fā),如果我們的家園已經干瘡百孔,所以植樹節(jié)的意義越發(fā)重要,建立生態(tài)文明的意識和觀念,植樹造林,修復生態(tài)、增加森林資源,建設美麗中國。
古代插柳植樹
中國古代在清明時節(jié)就有插柳植樹的傳統(tǒng),中國歷史上最早在路旁植樹是一位叫韋孝寬的人于1400多年前從陜西首創(chuàng)的。據《資治通鑒》所載,西魏廢帝二年(公元552年),韋孝寬因軍功被授予雍州刺史。自古以來,官道上每隔一華里便在路邊設置一個土臺,作為標記,用以計算道路的里程,也就是現在的里程碑。韋孝寬上任后,發(fā)現土臺的缺點很多。經風吹日曬,特別是雨水沖涮,很容易崩塌,需要經常進行維修,韋孝寬經過調查了解之后,毅然下令雍州境內所有的官道上設置土臺的地方一律改種一棵槐樹,用以取代土臺。這樣一來不僅不失其標記和計程作用,還能為往來行人遮風擋雨,并且不需要修補。
紀念孫中山
1914年11月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頒布了我國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1915年7月在孫中山的倡議下,當時的北洋政府將每年“清明”定為植樹節(jié),并在這天舉行了植樹典禮。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1928年4月,為紀念孫中山逝世三周年,當時的政府舉行了植樹儀式,并將孫中山逝世紀念日定為植樹節(jié),以示垂念。
人民心中的節(jié)日
新中國成立后,黨中央和毛澤東一再強調植樹造林、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對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性,并發(fā)出了“綠化祖國”的號召。
1955年10月11日,毛澤東在擴大的中共七屆六中全會上所作結論中指出:“農村全部的經濟規(guī)劃包括副業(yè)、手工業(yè)……還有綠化荒山和村莊。”“我看特別是北方的荒山應當綠化,也完全可以綠化。”“南北各地在多少年以內,我們能夠看到綠化就好。這件事情對農業(yè),對工業(yè),對各方面都有利。”
1958年8月,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指出:“要使我們祖國的河山全部綠化起來,要達到園林化,到處都很美麗,自然面貌要改變過來!薄案鞣N樹木搭配要合適,到處像公園,做到這樣,就達到共產主義的要求。”“農村、城市統(tǒng)統(tǒng)要園林化,好像一個個花園一樣!
1979年2月,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根據國務院的提議,正式通過了將每年的3月12日定為植樹節(jié)的決議。
植樹節(jié)的意義
植樹節(jié)的意義就是調節(jié)氣候、涵養(yǎng)水源、減輕污染。而且植樹造林不僅可以綠化和美化家園,同時還可以起到擴大山林資源、防止水土流失、保護農田、調節(jié)氣候、促進經濟發(fā)展等作用,是一項利于當代、造福子孫的宏偉工程。
中國設立中國植樹節(jié)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護森林,增種樹木。
每一棵大樹的生長都對人類社會有相當大的積極作用。國外曾有學者對樹的生態(tài)價值進行過計算:一棵50年樹齡的樹,產生氧氣的價值約31200美元;吸收有毒氣體、防止大氣污染價值約62500美元;增加土壤肥力價值約31200美元;涵養(yǎng)水源價值37500美元;為鳥類及其他動物提供繁衍場所價值31250美元;產生蛋白質價值2500美元。除去花、果實和木材價值,總計創(chuàng)值約196000美元。
成群的樹林能對生態(tài)系統(tǒng)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一公頃林地與裸地相比,至少可以多儲水3000立方米。1萬畝森林的蓄水能力相當于造價千余萬元、蓄水量達100萬立方米的水庫。
有專家預測,假如地球上失去了森林,約有450萬個生物物種將不復存在,陸地上90%的淡水將白白流入大海,人類面臨嚴重水荒。森林的喪失更會使許多地區(qū)風速增加60%~80%,因風災而喪生的人可達數億。
在城市,行道樹同樣可對人類社會作出有益貢獻。一棵樹一年可以貯存一輛汽車行駛16公里所排放的污染物。很多樹木可以吸收有害氣體,如1公頃柳杉林每天可以吸收二氧化硫60千克,其他如臭椿、夾竹桃、銀杏、梧桐等都有吸收二氧化硫的功能。
植樹的作用
一、平衡地球的二氧化碳。
森林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消耗者,每公頃森林生產10噸干物質會吸收16噸二氧化碳,釋放12噸氧氣,這使得森林成為一座巨大的氧氣庫。因此植樹造林已成為減緩溫室效應的主要途徑。
二、防風固沙。
森林可以通過降低風速、改變風向減少風蝕的強度;林木,尤其是灌木樹的強大根系,可以固著土壤顆粒。實踐證明,通過營造防風沙林,配合農業(yè)、水利措施,會取得良好的防風固沙效果。
三、保持水土。
森林能夠調節(jié)徑流量和枯水期的水量,還能保持水土,降低河水泥沙含量,減輕洪澇災害等。觀測表明,1厘米厚的落葉層能把地表徑流減低到裸地的1/4,泥沙量減少94%。降雨導致裸地土壤的.流失量是林地的100多倍,而喬、灌、草結合的固土能力卻是純草的1000多倍。有計算表明,我國森林每年減少土壤侵蝕總量為246億立方米,減少土壤有機質流失量3.84億噸,保護土壤的價值達2600多億元。另外,森林對防止河床升高、水旱災害等方面,也有根本性的減緩作用。
四、涵養(yǎng)水源。
森林是天然的“綠色水庫”,能促進天上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正常循環(huán)。落雨時,有20%以上的雨量被樹冠和枝葉截留,5%~10%被地面落葉和雜草截留并吸收,森林內團粒結構的土壤能較快地將地表水轉化為地下水。據不完全測算,我國森林年水源涵養(yǎng)量為3473億噸,相當于現在水庫總量的75%,每年水源涵養(yǎng)價值達2500多億元。
五、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森林是“物種之家”,是生物多樣性和生物基因資源的最大儲存庫。世界上物種的50%以上在各類森林主要是天然林中棲息繁衍。
植樹造林的好處
1.保持水土
樹木有像樹冠那樣龐大的根系,能牢牢抓住土壤。而被抓住的土壤的水分,又被樹根不斷地吸收蓄存。據統(tǒng)計,一畝樹林比無林地區(qū)多蓄水20噸左右。
2.抵擋風沙
植樹造林能防風固沙。要抵御風沙的襲擊,必須造防護林,以減弱風的力量。風一旦遇上防護林,速度要減弱70% ~80%。
3.經濟建設
植樹造林能為人類提供許多有用的東西。不少水果、藥材都是林產品;茶葉、橡膠、新碳等都是樹木的貢獻。
4.清除空氣污染
據統(tǒng)計,一畝樹林一年可以吸收灰塵2萬~6萬千克,每天能吸收67千克二氧化碳,釋放出48千克氧氣;一個月可以吸收有毒氣體二氧化硫4千克。
5.自動的調溫器
夏日樹蔭下氣溫度比空地上低10℃左右,冬季又高2-3℃。
6.天然除塵器
樹葉上長著許多細小的茸毛和黏液,能吸附煙塵中的碳、硫化物等有害微粒,還有病菌、 病毒等有害物質,還可以大量減少和降低空氣中的塵埃,一公頃草坪每年可吸收煙塵30噸以上。
7.氧氣制造廠
樹葉在陽光下能吸收二氧化碳,并制造人體所需的氧氣。
中國植樹發(fā)展
1912年5月,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tǒng)的中華民國南京政府成立不久設立了農林部,下設山林司,主管全國林業(yè)行政事務。
1914年11月頒布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 。
1915年,凌道揚和韓安、裴義理等林學家有感于國家林業(yè)不振,“重山復嶺,濯濯不毛”,上書北洋政府農商部長周自齊,倡導以每年清明節(jié)為“中國植樹節(jié)”。
1915年7月,在孫中山的倡議下,當時的北洋政府正式下令,規(guī)定了以每年清明節(jié)為植樹節(jié)。指定地點,選擇樹種,全國各級政府,機關,學校如期參加,舉行植樹節(jié)典禮并從事植樹。經當年7月21日批準后,通令全國如期遵照辦理。自此中國有了植樹節(jié)。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1928年,為紀念孫中山逝世三周年,國民政府舉行了植樹式。以后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把他逝世的那天,即3月12日定為植樹節(jié)。
1928北伐完成后,4月7日由國民黨政府通令全國: “嗣舊歷清明植樹節(jié)應改為總理逝世紀念植樹式”,民國1929年2月9日農礦部又以部令公布《總理逝世紀念植樹式各省植樹暫行條例》16條。而國民政府行政院農礦部長易培基遵照孫中山先生遺訓,積極提倡造林,于1930年2月呈準行政院及國民政府,自3月9~15日一周間為“造林運動宣傳周”,于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日舉行植樹式。北方地區(qū)以3月初旬,寒氣未消,還不適于栽樹之故,特規(guī)定植樹式仍于3月12日舉行外,造林宣傳運動周延之清明節(jié)行之。并由該部公布《各省各特別市各縣造林運動宣傳周辦大綱》7條,以便全國照辦。
1956年,毛澤東發(fā)出了“綠化祖國”、“實現大地園林化”的號召。中國開始了“12年綠化運動”,目標是“在12年內,基本上消滅荒地荒山,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以及荒地荒山上,即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規(guī)格種起樹來,實行綠化!
1979年,在鄧小平提議下,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決定每年3月12日為中國的植樹節(jié)。
1979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根據國務院的提議,正式通過了將每年的3月12日定為植樹節(jié)的決議。
廣東省中山市翠亨村,是中國新民主主義創(chuàng)始人、偉大的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的家鄉(xiāng)。在孫中山先生的故居中,今天還生長著一棵百年以上樹齡的檀香山酸豆樹。這是1883年時年僅17歲的孫中山從美國檀香山帶回,并親手栽種在這里的。
1981年12月13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討論通過了《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這是建國以來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對綠化祖國作出的第一個重大決議。從此,全民義務植樹運動作為一項法律開始在全國實施。
1982年的植樹節(jié),鄧小平同志率先垂范,在北京玉泉山上種下了義務植樹運動的第一棵樹。
1984年 9月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七次會議通過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總則中規(guī)定:“植樹造林、保護森林是公民應盡的義務”,從而把植樹造林納入了法律范疇。
1990年3月12日,郵電部發(fā)行了一套4枚“綠化祖國”郵票,第一枚為“全民義務植樹”。
【 3.12植樹節(jié)的來歷和意義】相關文章:
植樹節(jié)的來歷和意義03-14
植樹節(jié)的意義和來歷11-25
植樹節(jié)來歷意義和活動11-25
標志的來歷和意義05-31
植樹節(jié)來歷及意義03-06
植樹節(jié)的來歷與意義11-25
關于清明的來歷和意義09-08
紅領巾的來歷和意義12-15
植樹節(jié)的來歷及意義分享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