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四年級上冊《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四年級上冊《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四年級上冊《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1
課文是一篇人物故事,講述了年輕畫師徐悲鴻留學法國時,為回擊外國學生的嘲笑,勵志勤奮學畫,以優(yōu)異成績?yōu)橹袊藸幑獾墓适,是一篇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題材。在教學中,我運用了以下方法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內涵,感覺效果較好。
一、由課題直奔主題:
課題“勵志”一詞是課文的'靈魂,全文圍繞“為什么勵志”、“怎樣勵志”、“勵志結果”展開故事情節(jié)。“勵志”與“立志”相近,課題為何不是“立志”?我引導學生進行理解詞語的意思從而明白:勵志即激勵徐悲鴻學畫?
二、學習“勵志學畫”,以感悟為主:
這段的學習以傳統(tǒng)的邊讀邊悟為主,抓住“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句短語和“潛心臨摹”這個關鍵詞語感悟課文中人物的內在品質。并結合文中的比喻句讓學生理解徐悲鴻身上的奔馬精神。
三、品悟“有眼不識泰山”的含義:
我引領學生從外國學生前后態(tài)度的對比:從前外國人的眼中是怎樣的人?如今呢?從而讓學生明白這里泰山的含義,第一層:徐悲鴻;第二層:中國人。
在講解感悟中,學生真正感悟到了,徐悲鴻勵志學畫,終于改變了中國人在外國心中的印象,贏得了尊嚴,從而再次深入理解了“功夫不負有心人”!
四、選用兩句名言,編寫現(xiàn)實故事。
理解了“功夫不負有心人”和“有眼不識泰山”之后,我布置學生選用這兩句名言,結合自己經(jīng)歷的事情,編寫一個小故事。很多學生的練筆作業(yè)都完成得比較好。通過這樣的練筆,學生不僅鍛煉了文筆,更加深了對這兩句名言的理解。
四年級上冊《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2
在執(zhí)教蘇教版四年級上冊《徐悲鴻勵志學畫》一課時,我就采用了“嘗試錯誤”教學法。
開課時,我在黑板上板書課題,故意把“勵志”的“勵”寫成了“立”字,有學生很快就發(fā)現(xiàn)了錯誤,并笑著說:老師,你把“勵志”的“勵”寫錯了。話音一落,很多同學都笑了,還悄悄的說:“看,老師也出錯了!闭n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我還裝著不知道的樣子,故意去看看書,然后對全班同學說:“哎,老師真的錯了!看來不管是誰只要粗心大意,都是會犯錯誤的呀。以后你們可得仔細點,千萬不要像老師這樣做個‘馬大哈’喲!”學生聽了又善意的笑了。這時,我并沒有就此罷休,而是向學生提出了疑問:“‘立志’和‘勵志’,兩個詞的讀音都相同,為什么課文不采用‘立志’一詞,而采用的卻是‘勵志’呢?它們在這兒能夠互換嗎?經(jīng)過一番思考之后,有學生提問了:老師,是不是他們的意思有所不同?我心中竊喜:學生找到點子上了。于是請學生說說兩個詞的意思,不知道的可以查查字典,學生很快找到了答案!傲⒅尽敝皇侵v立下什么樣的志愿,強調的.是心里的想法,而“勵志”則是在立下志愿以后,不斷鼓勵自己去達成那一心愿,強調的是行動的付出。兩個詞能夠互換嗎?光從題目是找不出理由的,于是,我立刻叫學生閱讀課文,當學生讀完課文以后明白了,不能,因為課文重點講述的是徐悲鴻不懈努力成為一個著名畫家的過程,而不是僅僅講他立下當大畫家的志愿。就這樣,通過我的故意出錯,引領學生進行了一次非常精彩的開課討論,但當時我并不知道還有“嘗試錯誤”教學法這一說法,只是在備課時覺得采用這種方法,
一是能夠檢查學生是否細心,督促學生養(yǎng)成認真細致的好習慣;
二是利于區(qū)別“立志”和“勵志”的含義,讓學生不混用;
三是便于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內涵。
現(xiàn)在,通過對“嘗試錯誤”教學法的學習,我知道了這一教法的好處還有很多很多,以后在教學中,我還會運用,不過,一定要注意用得巧,用得妙。
四年級上冊《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3
《徐悲鴻勵志學畫》這是一篇人物故事,課文講述了年輕畫師徐悲鴻留學法國時,為回擊外國學生的嘲笑,勵志勤奮學畫,以優(yōu)異的成績?yōu)橹袊藸幑獾墓适,贊揚了徐悲鴻為祖國勤學苦練的可貴精神。整篇課文的重點在讀懂徐悲鴻怎樣“勵志學畫”,感悟徐悲鴻勤學苦練的精神。所以在教學時,我圍繞課題中的“勵志”展開,利在緊扣全文的主題。
下面我來談談我教學中的不足之處以及需要改進的地方:
1.時間把握
一堂課40分鐘,時間是有限的,但要留給學生的是無限的知識,所以這40分鐘怎么樣有效合理地把握非常重要。所以在教學時要舍得舍棄一些次要的.東西,留更多的時間讓學生體悟課文重點的部分。一節(jié)課應該做到有詳有略,作為一位老師在課堂上要大膽地舍棄一些次要、無用的知識,讓這樣的課堂更加有效率。如在教學這一課時,之前那個外國學生傲慢無理的話應該略講,只要學生讀出輕視、傲慢的語氣就好了,而重點應該放在之后那個外國學生態(tài)度改變后的話以及最后的那句“有眼不識泰山”上面。
2.重在挖掘
語文這門學科重在挖掘,可以大到整篇課文去挖掘,小到從一個字、一個標點上去挖掘。隨著課改的深入,教師的角色在悄悄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慢慢凸顯。所以教師應該作為引導者去引領學生體悟文中的精髓,使學生更深層次地領悟課文重點詞語的意思。從而更能挖掘了解人物的內心,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如:在教學徐悲鴻怎樣勵志學畫時,課文是從勤奮學習和生活清苦兩方面來具體講述的。在講到勤奮學習時要體現(xiàn)“每逢節(jié)假日”和“一畫就是一整天”這兩個關鍵詞,通過講節(jié)假日他還在臨摹畫畫,在這里就可以問學生:“你們覺得徐悲鴻苦嗎?”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想想到底苦不苦,其實在這里“苦”和“不苦”都說的通,“苦”在每天勤學苦練,的確很苦;“不苦”是因為徐悲鴻覺得不苦,他覺得他是在苦中作樂。通過這樣一提問,徐悲鴻的這個人物形象立刻在學生心中樹立起來了,學生立刻就會體會到徐悲鴻的那種勤學苦練的精神。而“一畫就是一整天”也飽含著兩層意思,這點我也沒有引導學生去體會,一層意思是花的時間很多;另外一層意思就是投入的精力多。3.教師語言
教師的語言是一堂課至關重要的部分,不管是課堂提問語還是評價語言,都是需要深入去推敲的。在課堂上,當我的一個問題問出去后,有時學生表現(xiàn)出來的卻是木訥地看著我,此時我就會問自己,是不是自己的提問語沒有說好,所以學生聽不懂我的提問呢?所以教師的語言不僅要讓學生,更要讓學生產(chǎn)生興趣,有興趣地舉起小手來回答這個問題。教師提問的難度也應該是由易到難的,容易的問題留給差一點的同學來回答,增加他們的自信心,而難的問題讓好學生來回答,其他同學聆聽的時候也是一個自我體會的過程,接著在重點之處讓學生復述,重要既能反復鞏固重點之處,又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課堂上,我沒有好好做好這一點,完全把機會留給了好同學,忽視了給差同學一個表現(xiàn)的機會。在品位關鍵詞上,應該著重交給學生方法,用特例引導學生去學會學習,引領學生體味關鍵詞。
在以后的教學上,我將及時反思自己的不足之處,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
四年級上冊《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4
核心提示:
上完了《徐悲鴻勵志學畫》這篇課文,主要教學流程是這樣的:
1、 由徐悲鴻的《奔馬圖》導入,初讀課文,要求能將課文讀通讀順。
2、 指名分節(jié)讀課文,思考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3、出示課后第三題的詞語讓學生盡量用上這些詞語再來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4、扣題質疑,說說“勵志”是什么意思,徐悲鴻勵下什么志,從而引出“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這句文本之魂。
5、緊扣“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 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找一找徐悲鴻是在什么情況下勵志?又用哪些“事實”來實現(xiàn)自己的“志向”。引導學生在關鍵詞句的品味中感受徐悲鴻為國勤學苦練的精神。
6、以“徐悲鴻,我想對你說……”為題寫一段話。
回想自己的教學,有兩點體會非常深刻:
1、第二課時的教學緊緊抓住“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边@一中心,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找一找徐悲鴻是在什么情況下勵志?又用哪些“事實”來實現(xiàn)自己的“志向”。引導學生在關鍵詞句的品味中感受徐悲鴻為國勤學苦練的精神。在這基礎上指導朗讀。整堂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非常到位。這節(jié)課深刻感受到了這樣的大問題的設計有助于高效地達成教學目標。
2、語文教學應抓住語言文字的訓練。如何讓學生感受徐悲鴻勤學苦練的精神?需要學生穿行在語言文字之中,對關鍵詞的涵詠、品味,獲得獨特的.讀書體驗。《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三四年級學生應能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學生通過讀書找到了“不知疲倦”、“日夜奔馳”、“勇往直前”“畫呀,畫呀”“常!、“一整天”等詞語感受到徐悲鴻的奮發(fā)努力、勤學苦練。在第六節(jié),抓住“小閣樓”、“一杯白開水”、“兩片面包”和自己的生活做比較,感受徐悲鴻生活的清苦,卻能忍受是為了學習繪畫的需要,是為了讓外國留學生重新認識真正的中國人。
四年級上冊《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5
上這一課,我選擇了走極端,正如雪山草地所說,把錯誤堅持到極致就是真理。我成不了真理,但這絲毫不會削弱我追求真理的信心和勇氣。
大家都說愛國太大,太空,于是我就是要讓這一課充斥著厚重的愛國味。
真正的中國人!
你們中國人!
我們中國人!
每一次的追問,就是一次愛國之情在心中的激蕩。
“你們中國人!”第一次在文中出現(xiàn),是諷刺,是嘲笑,是蔑視!可第二次出現(xiàn)在大家的眼前時,那是一種發(fā)自內心的承認,是佩服,是贊揚!這樣的變化,作為中國人,你不為之而興奮嗎?
“我們中國人!”歷史的原因一度使我們中國人低下了高貴的頭顱,喪權辱國,民不聊生?晌恼陆Y束時,徐悲鴻雖沒有言語,課文中隱去了文字,但“我們中國人!”的那份自豪,那份被承認,還是激動地可以!
“真正的中國人!”更是大家一直思索的,真正的中國人是什么樣子的?我愿意成為這樣的中國人嗎?我能成為這樣的中國人嗎?我也可以成為這樣的中國人!
“中國人!”三個字反復地在我的腦海里縈繞,
五千年的風和雨啊,
藏了多少夢?
……
讓世界知道我們都是中國人!
這樣的歌聲又從心底唱響!
以上是對課的設想以及我所希望達到的效果的一點說明。
上完課,幾點反思:
一、“課上,教師要封住自己的'嘴,讓自己少說一點,留出時間和空間給學生”我做到了嗎?今天的課上,我說得不少,學生說的也不多。因為上完課發(fā)現(xiàn)自己蠻累的。原因就在于自己預設的東西還太多。我所崇拜的翟啟連老師曾經(jīng)對我說過這樣的一句話,沒有精心的預設就沒有精彩的生成。一度時間,我以為我理解了這句話。于是精心的預設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甚至上課的每一句話。這樣的課堂別人看起來是流暢了,但自己覺得輕松嗎?稍一處差錯,自己就慌得滿頭大汗。后來想想,是自己曲解了。要預設的是思路,是開放的問題和答案。自己越想說,無非是學生的想法不對你的路子。你要用言語把他拽回來。
二、仍然沒有跳出內容分析的怪圈。不分析不放心,但又因害怕分析,所以總是太匆匆,這就導致了我所說的“飄在云端,暈”的感覺。其原因就在于自己對于要教什么還不是很明確。
三、一些環(huán)節(jié)走過場,或者沒有發(fā)揮其最大的作用。如第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看似好看,其實無效。原因有二:一是沒敢讓學生充分地說,這也與第一課時上的不扎實有關系。磨刀不誤砍柴工,這里的說是對全文的回顧與思緒的整理;二是卻是老師命中要害的點與提。所以沒開好頭。還比如“你認為一個真正的中國人”應該是什么樣子的?沒有基于文本,如能讓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后,再來說,會更好。
另對曉月風所提的問題,開始我確實有想法。就是對“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句,讓學生對俗語、過渡句和串聯(lián)起整篇課文的作用的一個認識,后因自己平時的意識不強,上課時又擔心割斷了文脈、課感而遺忘忽略了,也算是一個遺憾。
從來就不善于寫大而理性的東西,因為自己的邏輯思維存在缺陷,以上算作上完課的一點總結。誠懇地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評與幫助。
四年級上冊《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6
在學習《徐悲鴻勵志學畫》的最后一段時,讀了外國學生的話,我讓同桌同學想像此時此刻徐悲鴻會說些什么?并兩人分角色演一演。
學生熱情很高。交流時卻發(fā)現(xiàn)學生的思維很單一。許多學生演徐悲鴻時,都向那個外國學生表示感謝,答案近乎雷同,讓我始料未及。我頭腦還未來得及反應下課鈴已經(jīng)打響。這一課已然學完,從學生的發(fā)言中很容易發(fā)現(xiàn)學生對徐悲鴻的愛國熱忱感受不夠。什么原因導致了學生的認識偏頗呢?第一課時學習第二自然段時學生對外國學生恨之入骨,怎么課文學完了學生的思維反而受到了束縛。這樣看起來這節(jié)課算不得成功,問題究竟出在哪兒?我努力地尋找著原因?
是課時劃分不沒有遵循情感路線?我把外國學生嘲諷徐悲鴻的話放在第一課時來理解,割斷學生情感的`線索,使學生的情感不能一氣呵成?還是學生交流時我沒有深入課堂,關注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看來我太忽視細節(jié)了,課近尾聲我關注的是如何調整教路,使課的小結更緊湊,而忽視了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殊不知學生的學習才是我更應該關注的。我想更重要的還是我的課堂調控能力太差。學生發(fā)言時我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問題,此時更應該思考對策,其實只要動一下腦筋解決這個問題簡單,只要讓學生聯(lián)系前文想一想學生的答案定會飽滿起來。
我想學生的發(fā)言之所以單一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對于外國學生的話,由于課堂上時間不充裕了,學生理解的不夠深入。我想我今后還要更加節(jié)省課堂上的時間,減少不必要的浪費,避免出現(xiàn)前松后緊的現(xiàn)象。
【四年級上冊《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09-02
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07-02
《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08-18
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設計07-30
四年級語文《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05-16
《徐悲鴻勵志學畫》讀后感06-06
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0-11
四年級上冊《溫度》教學反思07-18
四年級上冊美術教學反思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