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讓誰先吃好呢》的教案及課后反思范文
設計意圖:
在本次活動中,我以“讓誰先吃好呢”的故事情景為切入口,推動幼兒對于排序經驗的遞進建構。在開始部分,讓幼兒拿出動物卡片按從高到矮、從長到短、從重到輕給五個動物排序,這是動作水平的排序;然后,通過讓幼兒觀察排序圖,從小兔的角度用語言表述出從矮到高、從短到長、從輕到重的排序.這是表象水平的排序;最后,讓幼兒找出自己能得第一的優(yōu)勢,此環(huán)節(jié)的設置意在發(fā)展幼兒感知事物之間邏輯關系的能力,幫助幼兒逐步進行抽象水平的思考,最終達到擺脫具體事物、在抽象層次上學習數(shù)學的目標。
活動目標:
1、嘗試按多種特征給動物進行正逆排序。
2、積極參與操作活動,感受排序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課件、動物卡片
活動過程:
一、初步了解動物的主要特征
1、引出話題。
師:看,這是一個又大又香的桃子。你們想吃嗎?
師:森林里的小動物也想吃?纯词悄男﹦游。
2、了解動物的主要特征。(長尾巴猴子、長耳朵小兔、高個子長頸鹿、大肚子犀牛)
師:數(shù)一數(shù),一共有幾個小動物?
二、按動物的某一特征排序
1、按動物的高矮、長短等排序。
師:4個小動物都想先吃到桃子。讓誰先吃好呢?它們決定來比一比。
。1)按個子的高矮排序。
師:長頸鹿把脖子挺得高高的。它會說比什么才能讓自己先吃到桃子呢?孩子們按從高到矮的順序幫他們排一排吧、老師在黑板上出示排序結果、老師課件出示排序圖、為了公平、每個動物都要站在同一水平線、量的結果才真實有效
師:長頸鹿準備去咬那個又大又紅的桃子?墒欠磳Φ穆曇繇懥似饋。長尾巴小猴子叫了起來“這么做不行!我要比尾巴的長短”。
(2)按尾巴的長短排序。
師:請孩子們拿出動物圖片觀察它們的尾巴、按從長到短的順序排一排。
匯報、同時老師在黑板上出示結果、課件出示排序圖確認結果師:小猴子吃到桃子了嗎?有沒有其他動物反對呢?我們來看看。
2、按動物的輕重排序。
“不行!”大肚皮的犀牛使勁兒地跺著腳說。
師:剛才,長頸鹿要求比個子的高矮,猴子要求比尾巴的長短,這一次我要比體重、請孩子們拿出圖片按從重到輕的順序排一排、匯報、同時老師在黑板上出示結果、課件出示排序圖確認、(為了公平起見,請我們小朋友來做裁判。先看好是哪位小動物在稱重,然后數(shù)一數(shù)蹺蹺板上石頭的數(shù)量)、看看,小動物是怎么排隊的?犀牛朝著大桃子的方向哐哐哐地走了過去……)
3.按動物的高矮、大小、長短、輕重進行新一輪的排序。
讓孩子觀察黑板上的排序圖,小動物在比什么?是誰想的辦法?按照什么順序排隊的?小兔也想先吃到桃子,它會和別的動物比什么才能得第一呢?你們想想看。
師:你們想出了不少辦法,我們一起來看看小海豬想的辦法和你們一不一樣。
(出示錄音)小兔說:“要比誰的個子最小,我是第一名;要比誰的尾巴最短,我也是第一名;要比誰的體重最輕,第一名的還是我!我得了3個第一,所以,這個桃子就應該我先吃!”)
師:小兔得了幾個第一?是怎么比的?
師(小結):小動物們?yōu)榱说玫谝幌氡M了辦法,拿自己的長處比。聰明的小兔只是改變了比較的方法,按照從矮到高、從短到長、從輕到重的順序比,結果就完全不一樣了。
三、品嘗桃子
師:小兔得了3個第一,它一邊說著,一邊跑向大桃子美美地品嘗著,邊吃邊說:“朋友們,一起來吃吧,桃子真好吃呀!”4個小動物一起分享著又大又紅的桃子。孩子們要向小兔學習、好的東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這樣才會感到快樂
四、拓展活動
師:你們想不想學學小動物比一比?請同桌的5個小朋友為一組,可以根據你們身體的部位如頭發(fā)、個子等來排一排。
師(小結):只要我們認真觀察,肯動腦筋,就會找到許許多多的排序方法。不僅可以從高到矮、從長到短、從重到輕排,還可以反過來從矮到高、從短到長、從輕到重排,這樣遇到問題時我們解決的辦法就會多一些。
就讓我們用明亮的眼睛、聰明的腦袋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吧
課后反思
《讓誰先吃好呢》是一個幽默生動、結尾出人意料的繪本故事。將這個故事轉化為數(shù)學活動時,我反復思量,尋找著繪本與幼兒數(shù)學活動的結合點;大膽剪裁,調整著作品與幼兒經驗的契入面,仔細閱讀故事,我發(fā)現(xiàn)其中隱藏著兩條線索,第一條是“讓誰先吃好呢”,這就象一個謎,始終貫穿于故事之中,深深的吸引著孩子們;
第二條是動物們按某一特征進行高矮、大小、長短、輕重的排序,這正是本次活動的價值所在。在活動設計中,我就牢牢的把握住了這兩條主線,制訂了具有適宜性、指向性的活動目標,即以“讓誰先吃”的故事情景為切入口,利用故事情景推動幼兒對于排序經驗、比重經驗的不斷建構。整個活動過程生動有趣,兩條主線并駕齊驅、相互交織,若隱若現(xiàn)、相互貫通。在主題鮮明的情景化教學中,自然無痕的滲入正逆排序的方法,整合高效的融入稱重游戲、符號的實際運用;顒幽繕嗽谶^程中自然展現(xiàn)、層層鋪展。深入解讀繪本畫面,有效引領幼兒跨越認知障礙一個優(yōu)秀的繪本,每一張畫面都似乎在與孩子對話,傳遞著不同的學習信息。如:繪本中動物比體重的畫面,是以蹺蹺板上放置不同數(shù)量的石頭來表示動物的重量。這對于大班幼兒來說是具有挑戰(zhàn)性的,他們必須有相關的蹺蹺板比輕重的經驗,并通過細致的觀察、比較才能知道誰輕,誰重,再進行排序。
對于這個認知點,如果教師處理不好,幼兒的學習就會在這里擱置,影響了整個教學的有效進行。如何幫助幼兒積累這些經驗呢?我做了以下嘗試:在個別化學習中,教師投放了天平秤和不同數(shù)量的實物,讓幼兒在反復操作中感知物體的輕重,并做記錄。同時,將繪本中數(shù)量轉化重量的圖示稍作調整,讓幼兒在個別化學習時嘗試先觀察解讀畫面,積累物體比較、轉化的經驗。調整了活
動中的提問。如:增加了輔助提問“仔細觀察蹺蹺板,你會發(fā)現(xiàn)什么?”讓幼兒通過互動交流,獲取信息,嘗試正確排序。孩子能夠對蹺蹺板的圖意有所理解也能將數(shù)量轉換成重量,并說清理由,幫助小動物按重量進行排序。前后幾次的實踐讓我充分感悟到,教師一定要對繪本畫面進行深入解讀,更要關注幼兒已有的認知水平、多媒體巧妙運用于繪本教學,幫助幼兒梳理數(shù)學經驗在活動設計中,我多次巧妙地運用了多媒體,將需要幼兒重點關注的內容加以呈現(xiàn),如:動物的不同特征,正向排序的方法等,便于幼兒進行比較和講述。特別是逆向排序的呈現(xiàn),就是在正向排序的畫面上直接進行調整,幼兒的思維、視覺沖擊非常大。多媒體的充分運用,幫助幼兒將抽象思維的過程變得可視化,同時也幫助幼兒梳理了學習經驗,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活動中,我能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與幼兒進行互動。始終遵循教師主導,幼兒主體的原則。比如在按動物的高矮、大小、長短、輕重,進行新一輪的排序時,小兔站出來說應該我先吃,教師沒有直接說出結果而是讓幼兒各抒己見,大膽講述各自的理由,使幼兒在與伙伴的思維碰撞中,領悟高矮、大小、長短、輕重正逆排序的實際意義,在師幼、幼幼的拋接中,活動重點迎刃而解。讓幼兒在活動中,興趣高漲,一直在玩中學習,活動效果還是比較好的。
【《讓誰先吃好呢》的教案及課后反思】相關文章:
《讓誰先吃好呢》的教案范文10-29
中班數(shù)學讓誰先吃好呢教案05-28
《馬的世界》教案及課后反思09-22
《空山鳥語》教案及課后反思08-26
《會動的房子》教案與課后反思07-15
《光的行進》教案及課后反思10-23
教案教學設計及課后反思09-12
《快樂的小氣球》教案課后反思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