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 , 亚洲综合五月 , 俄罗斯特级高清毛片免费 , 激情福利,久久久日本,欧美一三区,欧美黄色大片久久

教案

三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

時間:2025-02-23 17:59:58 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精選21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需要用到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jù)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shù)谋匾恼{整。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精選21篇)

  三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余的三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2、發(fā)展學生空間觀念,體驗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余的三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創(chuàng)造情景:出示第2頁主題圖。讓學生觀察說說看到了什么?用自己的方位知識描述各建筑的位置關系?

  2、組織學生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后、左、右。

  3、師:誰認得東、西、南、北方向?你是怎樣認識的?

  4、出示課題:東西南北

  二、探究新知

  1、早晨,太陽從哪邊升起?引出東。

  2、指一指哪邊是東?教室的東邊有什么?(黑板)

  3、東和西是相對的,那西邊是哪邊呢?教室的西邊有什么?

  4、組織全班活動,起立,指一指東和西。指左邊練習表達:這邊是北。指右邊:這邊是南。練習用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說一說?

  5、完成書本填空和做一做

  (1)觀察例1掛圖

  問:圖書館在操場的東面,體育館在操場的'( )面。教學樓在操場的( )面,大門在操場的( )面。

  (2) 完成做一做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一第2題

  先觀察,你從對話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確定了兩個方向:北和西)

  你能說說哪邊是東、哪邊是南嗎?說說房間是怎樣布置的?東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戲。

  3、小組討論:你怎樣記住我們學校的東西南北方向?各個方向各有什么?

  4、小組討論:你怎樣記住德陽市的東西南北方向? 各個方向各有什么?

  5、背兒歌

  早晨起床向太陽,前是東,后是西,左是北,右是南。

  四、小結。

  課外作業(yè):認方向。

  教學反思:

  在學生獲得具體感知后,到教室里用自己的思維去嘗試將具體的景物抽象成平面圖,在展示交流中知道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yǎng)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

  三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分析圖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數(shù)都得0”的計算方法。

  2.理解商中間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商中間、末尾有0的除法。

  3. 能主動思考、積極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教學過程

  一、 引入

  1、口算:

  28÷2 240÷8 36÷3 84÷7= 32-0 48+0

  0×12 42×0 0+25 29+0 9×0 14×0

  1、 不計算,說出下面各題的商。

  292÷2 358÷6 2147÷7 605÷5 488÷4

  二、新授

  1、出示28頁主題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敘述四幅畫的.內容。

  2.嵌入數(shù)學問題:

  (1)4個西瓜,師徒4人,平均每人吃幾個?生:4÷4=1

  (2)當豬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人還能分到西瓜嗎?引導學生想到:三人一個西瓜業(yè)沒分到,怎樣用算是表示呢?這時可以通過故事情境寫出:0÷3=0,并深刻領會其中的含意。

  (3)設置另一情境:當零為除數(shù)時的結果又是怎么樣的呢?

  由于這個內容不是小學時學到的,但為了讓學生有個認識,所以可以略帶一些,當0作為除數(shù)時,是沒有意義的。

  三、做一做

  0÷2 0÷4 0÷5 0÷102384393 0÷0

  四.出示例。

  1、問:怎樣列式?怎樣計算?結果是多少?

  2、同學會用豎式計算嗎?學生說說,教師板書。

  3、指板演題,問為什么十位上要寫0?

  4、你有什么看法?學生討論后,教師把省去的這步去掉。

  小結:這題是怎樣計算的?

  5. 試一試。

  505÷5 6018÷6 6015÷3

  指第3題問:為什么6015÷3上的中間會有兩個0?強調簡便寫法。

  6. 出示計算 420÷3

  學生說,教師板書。問:商末尾這個0能省略嗎?為什么?強調簡便寫法。

  小結:今天我們學了什么?要注意什么?

  三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 篇3

  導學內容

  導學內容(西師版)三年級下冊第93~95頁例3、例4及課堂活動。

  教學目標

  1苯岷鮮導飾侍猓激發(fā)學生參與統(tǒng)計活動的愿望,培養(yǎng)他們的統(tǒng)計意識。

  2蹦芙表格進行完善,并能完成復式統(tǒng)計表,根據(jù)圖表中的數(shù)據(jù)回答簡單的問題。

  導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教師:明明到三(2)班作“最喜愛的電視節(jié)目”調查。調查結果如下:

  新聞:8人動畫片:22人體育7人

  電視。8人其他:4人

  二、自主探索,體會領悟

  (一)嘗試制表

  1、苯淌閡想制作成統(tǒng)計表,應該做哪些方面的考慮呢?

  學生:要考慮表應畫幾列和幾行。

  根據(jù)“節(jié)目類別”和“喜歡的人數(shù)”應畫兩行;“節(jié)目類別”有5類,要畫5列,加上“合計”要畫6列。

  2、毖生動手畫一個2行6列的表。

  3、碧钚聰喙嗇諶蕁

  (1)寫上統(tǒng)計表的名稱。

  (2)填寫表中的內容和數(shù)據(jù)。

  4、奔觳橥臣剖欠褡既貳

  可將各類別人數(shù)之和與合計數(shù)、合計數(shù)與調查總人數(shù)進行比較,看是否一致。

 。ǘ┏鍪纠4中男生、女生體重情況統(tǒng)計表

  1、憊鄄轂恚說說表中有哪些信息?

  2、苯淌喝綣將兩張表交給班主任老師,老師想知道某個體重范圍內的男女生人數(shù),就要看兩張表,挺麻煩的。

  能不能想辦法將兩張表合成一張統(tǒng)計表,讓老師看起來更方便一些呢?

  3、毖生自主討論,完成復式統(tǒng)計表。

  教師:同學們可以討論一下,怎樣改進統(tǒng)計表?

  (老師出示復式統(tǒng)計表)

  介紹表頭:體重、人數(shù)、性別。

  教師:你能將表格填好嗎?(學生嘗試完成)

  反饋:展示學生做好的'統(tǒng)計表。

  教師:像這樣的表格我們叫它復式統(tǒng)計表。(課題:復式統(tǒng)計表)

  教師:從這張表中,你知道了什么?與剛才的兩張統(tǒng)計表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更喜歡哪一張統(tǒng)計表?為什么?

  三、鞏固深化,拓展應用

  完成第95頁課堂活動。

  三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比一比使學生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

  2、讓學生經歷比較幾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3、通過學生參與畫圖活動,進一步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

  4、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并培養(yǎng)學生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重點:

  1、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

  2、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學難點:

  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培養(yǎng)學生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具、學具:

  教具:多媒體課件。

  學具:紅色長方形、黃色長方形、藍色長方形各一個,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學具若干,剪刀,直尺,水彩筆。

  教學過程:

  一、啟發(fā)談話引入。

  同學們,老師這里有一張兒童畫非常漂亮,我想把它裝飾一下,都需要什么?(四周加上框,加膜等)四周加上框需要求它的什么?(周長)再給它配上一塊玻璃,配多大的玻璃合適呢?還能用長短來表述嗎?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這個問題。

  二、探究新知。

  (一)比一比,直觀感受面積的含義。

  1、我們身邊每個物體都有自己的面,請你們找一找并摸一摸它們的。面,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大小有什么不同)再請一位同學上來摸一摸黑板的表面,觀察鉛筆盒蓋的表面和黑板的表面,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

  2、看課件比較數(shù)學書和練習本封面的'大小,一元硬幣和一角硬幣表面的大小。

  3、我們如果把黑板畫在紙上是什么圖形?以前我們學過哪些平面圖形?(課件演示)說一說這些圖形的面在哪里?

  4、(課件演示)觀察這幾個圖形,它們的面又在哪里?讓學生體會封閉圖形才有面的大小。

  5、課件出示:比較兩個平面圖形的大小。

  6、感知面積的含義。

  剛才我們比較了什么?所比較大小的部分有一個名字叫面積。

  誰來說說面積指的是什么呢?(引導學生理解、完善面積的含義)學生匯報后教師小結面積的定義。

  (板書: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學生齊讀兩遍定義。

  7、下面這四個圖形中誰的面積?

 。ǘ┍纫槐,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1、每人都有三張不同顏色的彩紙,誰能不借助學具很快比較出哪張彩紙的面積,哪張彩紙的面積最小。(學生活動)說說用的什么方法。

  2、指名匯報。

  3、那么這兩張彩紙的面積誰大誰小呢?(紅色和藍色)

  意見不統(tǒng)一,如何準確地比較這兩張彩紙面積的大小呢?你能想出什么好辦法?可以借助你們的學具,動手試試。(四人小組活動)

  4、小組匯報,交流反饋比較的方法。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

  5、學生看書,說說書上還介紹了哪些方法?

  6、你認為哪種方法,說說你的理由。

 。ㄈ┙鉀Q問題。

  1、比較圖形面積的大小。(練習十八第1題)

  2、判斷方格紙中哪個圖形的面積?

  3、判斷下面哪個圖案的面積大?

  三、小結。

  說說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有哪些收獲?我們開始講的要給兒童畫配一塊玻璃,玻璃面的大小不能用長短來表述,要用什么來表述?

  四、圖案設計大賽。(體驗面積相同的圖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狀)

  要求:在方格紙上畫出3個面積等于7個方格的圖形,比一比誰畫得準確而有創(chuàng)意。

  三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 篇5

  教學內容:

  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第六冊教科書第9294頁。

  平均數(shù)是描述一組數(shù)據(jù)集中趨勢的統(tǒng)計特征量。求平均數(shù)是分析數(shù)據(jù)的一種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在工農業(yè)生產中經常要用到,如平均成績、平均身高、平均產量、平均速度等。這樣的平均數(shù)常用于表示統(tǒng)計對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組數(shù)量的一般情況,也可以用來進行不同組數(shù)量的比較,以看出組與組之間的差別。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已具有一定的收集和整理數(shù)據(jù)能力的基礎上教學比較簡單的求平均數(shù)問題。本節(jié)課是三年級下冊《統(tǒng)計與平均數(shù)》的教學,是把已學的'統(tǒng)計知識和認識平均數(shù)結合起來,學會求平均數(shù)的基本方法:移多補少。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到求平均數(shù)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之一。以幫助學生靈活運用平均數(shù)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并通過多種練習讓學生加深對平均數(shù)意義的多角度理解和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求平均數(shù)一般方法的掌握。

  教學目標:

  1、在具體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shù)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并通過進一步的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shù)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數(shù)據(jù)的平均數(shù)(結果是整數(shù))。

  2、在運用平均數(shù)的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xiàn)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shù)據(jù)的方法,發(fā)展統(tǒng)計觀念。

  3、進一步增強與他人交流的意識與能力,體會運用已學的統(tǒng)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建立學習數(shù)學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

  理解平均數(shù)的意義,學會求簡單數(shù)據(jù)的平均數(shù)。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自主探究

  1.呈現(xiàn)套圈情境。

  多媒體演示套圈比賽場景。 談話:這是三(1)班第一小隊正在進行的套圈比賽,一隊是男生,另一隊是女生。比賽規(guī)則是每人套15個圈,比一比哪一隊套得準。下面就請同學們給他們做裁判,好不好?

  2.收集整理數(shù)據(jù)。

  多媒體依次演示4個男生和5個女生套圈比賽情況,最后將每個選手卡通像與其套圈結果定格組合成一個畫面。 要求學生根據(jù)男、女生套圈成績,小組合作利用小方塊完成統(tǒng)計圖(每小組中男生合作完成男生隊成績的統(tǒng)計,女生合作完成女生隊成績的統(tǒng)計)。

  三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 篇6

  導學內容

  導學內容(西師版)三年級下冊第52~53頁例1、例2及課堂活動。

  教學目標

  1、練習,鞏固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方法。

  2、本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比醚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數(shù)學知識服務生活的價值。

  教具、學具準備

  教具:例2的圖片紙、剪刀。

  學具:例2的圖畫紙一張、剪刀。

  導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教師:前面我們剛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誰能說說這兩種圖形的面積分別應該怎么計算?

  學生回答。(略)

  教師:在我們的日常生產生活中,經常會用到上述知識。

  二、教學例1

  1、背氏中畔鍪糾1的情景圖,并出示相應的.信息。

  2、閉頁鑫侍狻

  教師:從這道例題中你獲得了哪些數(shù)學信息?請找出此題的問題是求什么。

  3、碧致勱夥ā

  (1)學生分組討論:

 、倮斫庥筒俗训漠a量主要與什么相關。(地的面積)

  ②土地是什么形狀?(長方形)

  ③長方形地的面積怎么計算?(長×寬)

  (2)全班交流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

  (3)學生獨立解決此問題。

  三、教學例2

  1、背氏中畔。出示主甜偧及相关的信息

  2、憊鄄旆治。该彩~氐淖槌汕榭鍪竊躚的?有哪些形狀?

  3、背鍪疚侍。两个问甜倳r出現(xiàn),請學生分別指出草地和小路分別是哪部分。

  4、碧致勱餼觥

  (1)草坪的面積怎么算?

 、僮蟆⒂曳珠_算,再相加。

  ②左、右合起來組成一個大長方形,再計算。當學生說出第2種方法時,請他到展臺上來動手操作,演示如何組合(用剪刀剪開再組合),全班同學也模仿操作,體會組合的過程。

  操作完后要標注各邊的長度,再獨立計算。

  (2)小路的面積怎么算?輔滿小路要多少塊磚?

  ①找出剛才剪下的“小路”,說說是什么形狀,長和寬分別是多少。

 、趯W生獨立完成。

  ③全班交流,集體訂正。

  四、課堂活動(第53頁)

  要求:

  1、狽中∽楹獻魍瓿傘

  2、碧致鄢齷疃的步驟。

  3、狽腫榛疃。

  4、比班交流方法與結果,互相。

  五、課堂

  教師: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三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使學生感受土地面積單位1公頃、1平方千米的大小。

  2、知道1公頃=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頃。

  3、進一步感受數(shù)學在生活中的運用,激發(fā)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了解1公頃、1平方千米的大小。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經驗,發(fā)現(xiàn)問題

 、碧钸m當?shù)膯挝弧?/p>

  ⑴教師手拿的文具盒,它的表面面積大約是2( )。

 、茢(shù)學書封面的面積大約是300( )。

 、呛诎宓拿娣e大約是( )。

 、擦_山寶城廣場占地面積約5( )。

  二、感受體驗,獲取新知

  1、通常我們在測量土地面積時,要用到更大的面積單位,公頃和平方千米。

  它們到底有多大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2、體驗

  (1)閱讀課本知識,同桌交流自己的收獲。

  匯報強調:邊長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公頃。

  邊長1千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干米。

  (2)實際感受

  ①帶領學生到操場進行實際測量,量出邊長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標桿及繩子把這100平方米圍起來,或讓學生手拉手,圍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教師向學生說明,100塊這樣大的土地就是1公頃。

  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0000平方米,就等于1公頃。

  打個比方,我們的教師面積大約是50平方米,那200個教室的面積就是1公頃。

  板書:1公頃=10000平方米

 、谶呴L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千米。相當于100公頃。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足球場的面積約7000平方米,那就有140個足球場面積是1平方千米。

  板書:1平方千米=100公頃

  3、了解生活中的相關知識。

  四人小組先了解課本中的“生活中的數(shù)學”,再互相說說你在那見過1公頃、1平方千米。

  4、換算(生獨立完成,交流自己的想法):

  30公頃=( )平方米6平方千米=( )平方米

  80公頃=( )平方米5平方千米=( )公頃=( )平方米

  70000平方米=( )公頃4000公頃=( )平方千米

  三、鞏固運用,加深記憶

  練習二十第2、3題。

  四、課堂小結

  本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五、課堂作業(yè)

  練習二十第1、4題。

  六、課后習題

  完成課后練習題。

  三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 篇8

  學習目標

  1、認識較大的時間單位年、月、日和它們之間的關系。

  2、復習年月日相關的知識,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間,會計算經過的時間。

  3、明確時間的重要性,增強時間觀念。

  導學案

  自主預習整理年、月、日的相關知識。

  1、我們認識了較大的時間單位:年月日,學了24時計時法,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歸納:

  年12個月 平年365天 閏年366天

  月大月:( )( )( )( )( )( )( )31天

  小月:( )( )( )( ) 30天

  二月:平年( )天 閏年( )天

  日1日=( )時

  時1時=( )分

  分1分=( )秒

  3、做一做P114頁第6題,說說怎樣想的?

  (1)、3年=( )個月 24個月=( )年

  (2)、 7月有( )天 15時是下午( )時

 。3)、 展覽館每天的開放時間是從8:30到16:30,一天共開放( )小時。

  交流合作

  1、說一說時間單位的知識。

  2、議一議有關時間知識的要點。

  3、你知道什么是24時計時法嗎?介紹一下你的學習經驗。

  4、你會計算起止時間和經過的時間嗎?怎么算?

  展示提升小組搶答:

  1、一年中哪些月份是大月?小月?你會用什么方法記憶?

  2、什么是平年?什么是閏年?它們各有什么特點?

  3、什么是普通計時法?什么是24時計時法?各有什么特點?舉例說說。

  反饋測評1、完成課本練習二十五第6 題:

  小華每天早上7時30分到校,11時50分放學回家。下午2時到校,16時放學回家。他全天在校多長時間?

 。1)先求上午在校時間:

 。2)再求下午在校時間:

 。3)最后算出全天在校時間:

  2、出示鐘面:

 。1)現(xiàn)在是幾時幾分?

 。2)17:00開往長沙的火車現(xiàn)在開始檢票了,還有多少分鐘開車?

 。3)說說你是怎么算的?

 。4)如果你耽誤了時間,會怎樣?由此,你體會到了什么?

  拓展延伸

  1、這節(jié)課我們復習了哪些知識?

  2、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把握時間,時時處處珍惜時間,做時間的主人,合理利用時間安排我們的學習和生活。

  三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 篇9

  教學內容:

  教材41頁例1及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學會口算整十、整百數(shù)乘整十數(shù)及兩位數(shù)乘整十、整百數(shù)。(每位乘積不滿十)

  教學重點:

  體驗口算整十、整百數(shù)乘整十數(shù)及兩位數(shù)乘整十、整百數(shù)的多種口算方法。能正確的進行口算。

  教學難點:

  1、體驗口算整十、整百數(shù)乘整十數(shù)及兩位數(shù)乘整十、整百數(shù)的多種口算方法。

  2、能正確的進行口算。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學前準備

  口算練習

  30×320×620×413×32×4200×49×50120×240×72×323×2400×2

  讓學生任選兩題說說口算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1、學習教材第41頁例1.

  出示例1.觀察,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說一說。

  師:要求3筐草莓有多少盒,也就是求3個15是多少,怎樣列式呢?

  生回答,教師板書:15×3

  教師:怎樣計算呢?同學們可以根據(jù)以前學過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組討論,看看怎樣得出得數(shù),各組代表向全班同學匯報本組的各種口算方法。

  方法一:將15分成10和5,口算10×3=30.5×3=15.30+15=45.

  方法二:根據(jù)豎式計算的方法,想5×3=15,個位上的數(shù)相乘滿十,就向前一位進1,十位上的數(shù)1和3相乘得3個十,加上個位上進上來1個十,就是4個十,口算結果是45.

  教師對學生的口算方法給予歸納總結并板書,在黑板上加以平價,方便全體學生了解不同方法的'口算過程。

  教師:想一想,150×3=

  學生分組討論計算方法,教師板書。

  小結:兩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口算方法看,可以把兩位數(shù)分成一個整十數(shù)和一個一位數(shù),將兩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積與一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積相加,就可以算出結果;還可以利用豎式計算的方法進行口算,幾百幾十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口算方法,即先口算幾百幾十數(shù)0前面的數(shù)與一位數(shù)相乘,再在后面添一個0.

  2、學習教材第42頁例2.

  出示例2

  師:觀察圖,你從中知道哪些信息?跟同伴說一說。

  學生回答,老師板書:6×10.

  教師:怎樣計算呢?同學們可以根據(jù)以前學過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組討論,看看怎樣得出得數(shù),各組代表向全班同學匯報本組的各種口算方法。

  學生總結口算方法,老師板書。

  口算10×6時,可以利用乘法口訣“六九五十四“求出9個6是多少由于算式中要求的是10個6是多少,因此,還要再加上一個6

  列式解答:6×10=60(個)

  答:10盒有60個。

  室:要求20盒有多少個蘋果,怎樣列式呢?

  生答,師板書:12×20

  教師:應該怎樣計算呢?同學們可以根據(jù)以前學過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組討論,看看怎樣得出得數(shù),各組代表向全班同學匯報本組的各種口算方法。

  學生總結口算方法,老師板書。

  因為可以把20看作2×10,所以口算12×20時,可以先口算出12×2的積,然后再用12與2相乘得積乘10.

  列式解答:12×20=240(個)

  答:20盒有240個。

  3、指導學生完成“做一做“。

  讓學生先獨立完成“做一做“,完成后集體訂正,每道題各選幾名同學說一說自己的口算方法。

  教師提問:這幾道題和我們前面學過的題有什么區(qū)別?引導學習探究計算方法,根據(jù)前面學習的經驗,你能說一說你想怎么計算它們的結果嗎?(先讓學生說一說,然后在教材上完成)

  教師板書小結。

  三、課堂作業(yè)新設計

  1、口算。

  70×40300×430×7024×20xx×1014×20xx×70050×50

  2、送水的叔叔騎三輪車每分鐘大約行200米,如果每天用2小時送水,他每天大約行多少千米?

  四、思維訓練

  1、李紅買20個6角的練習本和30支8角鵝鉛筆。

 。1)一共要付多少元?(2)付出50元,應找回多少元?

  2、動腦筋。

 。ǎ30=90040×()=200080×()=32000

  板書設計:

  整十、整百數(shù)乘整十數(shù)的口算方法

  先用表內乘法把兩個因數(shù)0前面的數(shù)相乘,再看

  兩個因數(shù)末尾一共有幾個0,就在乘積的末尾添上幾個0.

  教學反思:

  在水果超市的情境中,學生感受到了數(shù)學與生活的息息相關,在復習整十數(shù)乘一位數(shù)和表內乘法的基礎上,學生探索兩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進位)的口算方法,在此基礎上知識遷移,自主探索幾百幾十乘一位數(shù)的口算方法。兩位數(shù)乘整十數(shù)的口算及幾百幾十乘整十數(shù)的口算方法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在對比中總結出方法。

  三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 篇10

  教學內容:

  練習十一1—3題,教材42頁例1

  教學目標:

  1、掌握平均數(shù)的意義和求平均數(shù)的方法

  2、知道移多補少求平均數(shù)的方法

  3、會根據(jù)數(shù)據(jù)列出算式求平均數(shù)

  教學重點:

  掌握求平均數(shù)的方法

  教學難點:

  正確計算平均數(shù)

  教具準備:

  課件,小黑板,統(tǒng)計表

  教學流程:

  一、導入

  拿8枝鉛筆,指4名同學,要平均分怎樣分?

  每人2枝,每人手中一樣多,叫平均分。2是平均數(shù)

  二、學習交流

  1、出示例1、小紅、小蘭、小亮、小明收集礦泉水瓶統(tǒng)計圖

 。1)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他們四人怎樣分才能一樣多?

  (3)平均分后是多少個?

  2、課件展示統(tǒng)計圖的變化過程

  (1)指名展示

 。2)這種方法叫什么?

  點撥:移多補少

  3、要求平均數(shù),還可以怎樣想?

 。1)要把4人收集的礦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須先求出什么?

  14+12+11+15=

 。2)平均分成4份,怎么辦?

  52÷4=

  4、歸納

  要求平均數(shù),可以先求出( )數(shù),再平均分幾份

  5、算一算你們小組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求平均數(shù)的方法和過程

  6、算出各小組的'平均體重,說說你們是怎么算的?

  三、交流展示

  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說清求平均數(shù)的方法和過程

  四、達標測評

  1、練習十一第2題

 。1)什么是最高溫度?什么是最低溫度

 。2)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填寫統(tǒng)計表:本周溫度記錄

  (4)計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

 。5)說說你是怎么算的?

  2、測量小組跳遠成績,求平均數(shù)

  五、總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活動,你有什么收獲?

  三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 篇11

  教學目的:

 、薄⒔洑v平均數(shù)產生的過程,理解平均數(shù)的概念,了解平均數(shù)的特點和作用,掌握求簡單平均數(shù)的方法。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綜合、估算和說理能力。

 、、滲透統(tǒng)計初步思想。

  教學實錄: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師:從孩子喜歡的球類運動入手:“小朋友們,你們都喜歡什么球類運動?”

  生:“足球!”“籃球!”“乒乓球!”……

  師:“這么多小朋友都喜歡足球,我也和你們一樣是個球迷!不過,今天由于場地的限制,我們想組織一次拍球比賽,有興趣嗎?”

  生:“有!”

  師:“咱們全班男女生分為兩大組,每組商量一下,先為本組起一個名字。”

 。ê芸欤猩M起名叫“必勝隊”,女生組起名叫“快樂隊”。)

  師:“如果一個人一個人地來拍球,時間肯定不夠,咱們想個辦法,應該怎樣進行比賽呢?”

  【課伊始,趣已生。從孩子喜歡的游戲入手,激發(fā)了學習興趣;讓孩子自己想出比賽的辦法,把自主權留給了孩子!

  二、解決問題,探求新知

  1、感受平均數(shù)產生的需要

  問題提出,同學們馬上有辦法,各隊推選一名最有實力的代表進行比賽。比賽開始,男生10秒鐘拍球19個,女生10秒鐘拍球20個,老師宣布“快樂隊”為勝。男生馬上不服氣,“不行!不行!一個人代表不了大家的水平!再多派幾個人!”于是,兩隊又各派四人上臺。比賽結果:男生隊拍球數(shù)量為:17、19、21、23。女生隊拍球數(shù)量為:20、18、15、23。同學們用計算器算出:“必勝隊”拍球總數(shù)為80個,“快樂隊”拍球總數(shù)為76個。老師高高地舉起男生代表的小手宣布:“必勝隊勝利!”“吔!”男孩子們高興地跳了起來,女生們則沮喪地低下了頭。

  這時老師來到了弱者的一邊,安慰女生“快樂隊的小朋友們,不要氣餒,我來加入你們隊好不好?”“太好了!”于是,我現(xiàn)場拍球29個。“快算算,這回咱們快樂隊拍球的總數(shù)是多少?”女生很快算出:105個!斑@一次我宣布:快樂隊勝利!”女同學的臉上現(xiàn)出了微笑,男生們卻馬上反駁:“不公平!不公平!我們是4個人,快樂隊是5個人,這樣比賽不公平!”

  “哎呀,看來人數(shù)不相等,就沒法用比較總數(shù)的辦法來比較哪組的拍球水平高,這可怎么辦呢?”

  一個胖胖的小男孩站起來伸開雙臂,結結巴巴地說:“把這幾個數(shù)勻乎勻乎,看看得幾,就能比較出來了!

  “求平均數(shù)!”幾個孩子脫口喊了出來。

  【在一次又一次的矛盾激化中,在現(xiàn)實生活的需要中,學生請出了“平均數(shù)”?蓯鄣暮⒆右痪洹皠蚝鮿蚝酢,表明孩子們已經從實際問題的困惑中產生了求平均數(shù)的迫切需求!

  2、探索求平均數(shù)的方法

  “我們怎樣求出平均數(shù)呢?你能想辦法試一試嗎?”很快,有同學把大數(shù)多的部分勻乎給了小數(shù),使數(shù)字平均;有的學生用計算的方法:(17+19+21+23)÷4=20(個)(20+18+15+23+29)÷5=21(個)通過求平均數(shù),比較得出“快樂隊”為勝方。

  3、理解平均數(shù)的意義

  平均數(shù)已經求出來了,但探討并沒有就此停止,我繼續(xù)引導大家:“快樂隊拍球的平均數(shù)是21,21代表什么?你怎么認識理解21這個數(shù)?”

  孩子此時也發(fā)現(xiàn)了問題:“怎么沒有一個人拍球的數(shù)量是21呀?“

  “是呀,21是誰拍的數(shù)量呀?”老師儼然一個大朋友般地與孩子們一起陷入了思考。此時的課堂很安靜,老師在耐心地等待著。

  終于,一個清秀的小女孩站起來說:“21是這幾個數(shù)的平均數(shù)。”

  老師我馬上追問:“什么是平均數(shù)呀?”

  生1:“就是把大數(shù)多的部分往小數(shù)上勻乎勻乎。”

  生2:“平均數(shù)是一個虛的數(shù),比最小的數(shù)大一些,比的數(shù)小一些,在它們中間!

  生3:“平均數(shù)不是某一個人具體的拍球數(shù)量,它代表的'是幾個人拍球的平均水平!

  此刻,老師再也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孩子們,你們真是太棒了!平均數(shù)正如你們所說,它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數(shù),而是代表一組數(shù)的平均值。你們的學習精神和理解能力真讓我佩服!”

  【在老師精心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在孩子們的親身感受中,他們用自己稚嫩的語言道出了他們對平均數(shù)意義的理解,雖然這只是初步的,但卻是非常有價值的!

  三、聯(lián)系實際,拓展應用

  少兒歌手比賽(出示題目)你知道1號歌手的實際得分是多少嗎?

  同學們經過計算得出:(93+98+95+83+92+96+94+)÷7=93(分)。

  此時電腦上出現(xiàn)1號歌手的實際得分是94分。

  師:“咦?這是怎么回事?”“為什么小朋友們計算1號歌手的得分是93分,而電腦給出的卻是94分呢?是我們錯了,還是電腦錯了?”教師里一片寂靜。

  突然,一個小朋友大聲說:“是我們錯了!我們看歌手比賽的時候,還要去掉一個分和一個最低分呢?”

  師:“噢!想起來了,是這樣的!

  孩子們用自己的生活經驗找到了癥結所在。同學們馬上自覺地又伏案計算,去掉一個分98分,去掉一個最低分83分,(93+95+92+96+94)÷5=94(分)。電腦給出的答案是正確的。

  【一個生活實例的巧妙運用,使孩子們深深地體會到在生活中不能死套公式,知識的運用要結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那一段時間的沉默,留給孩子的是一片思考的空間。等待是一種藝術,空白也是一種藝術,我們在課堂上應該善于等待,恰到好處地運用等待藝術!

  四、總結評價,布置作業(yè)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遺憾?你認為應該給自己布置什么樣的作業(yè)?”

  三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初步培養(yǎng)學生運用數(shù)學術語表達數(shù)量關系的能力.

  2.運用數(shù)量關系解決實際問題.

  3.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自己探求知識的欲望,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促進學生抽象思維的發(fā)展.

  教學重點

  通過實例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術語表達這些數(shù)量關系,并在解答應用題的實際問題中加以應用.

  教學難點

  使學生熟練運用這些術語和關系式.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口算:

  30×40=6×40=200×20=80×50=

  12×8=32×20=150×4=240÷2=

  二、探究新知.

  1.導入:在生產和生活中,有各種數(shù)量關系.在乘法應用題中有哪些常見的數(shù)量關系?板書:乘法應用題和常見的數(shù)量關系.

  2.數(shù)學例1:認識:單價×數(shù)量=總價

  (1)例1.鉛筆每枝5角,買3枝用:

  5×3=15(角)

  15角=1元5角

  籃球每個70元,買2個用:

  70×2=140(元)

  魚每千克9元,買4千克用:

  9×4=36(元)

 。2)引導學生明確:以上三個問題都是買東西用錢的事.

  每件商品的價錢叫單價;買了多少叫數(shù)量;一共用多少錢叫總價.

  第一個問題里的單價是5角,數(shù)量是3枝,總價是1元5角.

  第二個問題里的.單價是70元,數(shù)量是2個,總價是140元.

  第三個問題里的單價是9元,數(shù)量是4千克,總價是36元.

  從例1可以看出,單價、數(shù)量和總價之間的關系是:單價×數(shù)量=總價

 。3)反饋練習:

 、倏诖穑好考唐返膬r錢叫(),買多少叫(),一共用多少錢叫(),它們之間的關系是().

 、谡埬闩e出日常生活中符合以上數(shù)量關系的實際計算問題.

  3.教學例2.認識:單產量×數(shù)量=總產量

 。1)例2.每棵蘋果樹平均收蘋果25千克,3棵蘋果樹收:

  25×3=75(千克)

  菜園每畦產菠菜150千克,4畦產菠菜:

  150×4=600(千克)

  (2)討論思考:這兩個問題都是說的什么事?這兩個問題中單產量、數(shù)量、總產量分別是什么?從上面兩個問題可以看出單產量、數(shù)量和總產量之間有什么關系?

 。3)學生匯報:這兩個問題都是說有關生產數(shù)量的事情.每棵樹收多少蘋果或每畦菜地產多少菜叫做單產量;有多少棵樹或有多少畦菜地叫數(shù)量;把一共收多少蘋果或產多少菜叫總產量.

  第一個問題里的單產量是25千克,數(shù)量是3棵,75是總產量.

  第二個問題里的單產量是150千克,4畦是數(shù)量,600是總產量,

  從上面兩個問題可以看出單產量、數(shù)量和總產量之間的關系是:

  單產量×數(shù)量=總產量

 。4)反饋練習:

 、倩卮穑好靠脴涫斩嗌偬O果或每畦菜地產多少菜叫(單產量),有多少棵樹或有多少畦菜地叫(數(shù)量).

  ②舉出日常生活中符合上述數(shù)量關系的實際計算問題.

  三、全課小結.

  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哪兩種數(shù)量關系?

  四、隨堂練習.

  1.填空:

 。ǎ粒ǎ娇們r()×數(shù)量=總產量

  2.判斷下面各題的對錯.

 。1)知道每袋洗衣粉的價錢和買的袋數(shù),求總價應用洗衣粉單價乘袋數(shù).()

  (2)生產隊有土地20畝,每畝產糧400公斤,共產糧多少公斤,是求數(shù)量的題目()

  五、布置作業(yè).

  1.編一道已知單價和數(shù)量求總價的應用題.

  2.編一道已知單產量和數(shù)量求總產量的應用題.

  板書設計

  省略

  三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 篇13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2頁至第4頁例1、例2。

  教學目標:

  1.通過生活情境和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知道地圖上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2.在東、南、西、北中,給定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辨認其余三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繪物體所在的方向。

  3、借助現(xiàn)實的數(shù)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辨認方向的意識,發(fā)展空間觀念,體驗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教學重難點:

  會在實景中辨認東、南、西、北,并能運用這些詞語來描繪物體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圖上的方向。

  教學過程:

  一、兒歌鋪墊,引出新課

  同學們,你們會背有關東、南、西、北方向的兒歌嗎?

  學生背兒歌:

  早晨起來,面向太陽。

  前面是東,后面是西,

  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讀了這首兒歌,你們能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嗎?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探究這個問題。(板書課題:認識東、南、西、北方向)

  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索、體驗新知

  1、以4人小組為單位,根據(jù)兒歌讓學生在學校操場上辨認東、南、西、北方向。

  2、生觀察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小組同學互相說一說,然后把看到的主要的景物記錄下來,并標明方向。允許學生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標注物體。

  3、到教室,請各小組的記錄紙貼在黑板上,匯報交流各種不同的方法,上方定為什么方向,為什么這樣定?

  4、學生討論各種不同方法后,教師講解地圖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引導學生按地圖的記錄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記錄,完成校園示意圖。再結合示意圖用“東、南、西、北”說一說各種景物所在的位置。

  三.分層練習,鞏固新知

  1、說一說教室里東、南、西、北各有什么?

  2、用東、南、西、北這些詞語說一說你座位周圍同學所在的方向。

  3、你說我做

  5人一組,1人指揮,4人做動作。(1人指揮站中間,4人聽指揮站4個方向。)

  4、合作完成教科書練習一的第2題。

  四.課堂總結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三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 篇14

  一、導入學習

  1、現(xiàn)在桌子上擺了這么多的玩具,想玩一會兒嗎?

  2、觀察:每種玩具是怎么運動的?待會兒我們按組來匯報

  3、這些玩具的運動方式相同嗎?你們能根據(jù)它們運動方式的不同分分類嗎?

  4、是怎么分的`?為什么這樣分?

  5、 像陀螺、風車、轉筆刀這樣的運動(師用手勢表示旋轉)你們能給它起個名字嗎?(我們叫它旋轉。)

  像小小汽車、小烏龜、計數(shù)器這樣運動的呢?(接著用手勢表示)(我們叫它平移。)

  6、今天我和孩子們就一起來認識了解一下平移和旋轉現(xiàn)象。(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在觀察、感受活動中認識平移和旋轉

  2、出示多媒體課件:空中列車、空中搖滾、過山車、旋轉木馬)

  3、誰能說它們分別是怎樣運動的?是平移還是旋轉?

  4、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還有很多平移和旋轉的現(xiàn)象。請看(出示多媒體課件:想想做做第一題)。

  5請孩子們閉上眼睛,靜靜地想一想怎樣的運動就是平移,怎樣的運動就是旋轉。誰能做一個動作,用你無聲的語言告訴大家這就是平移,那就是旋轉。

  6、你們能不能根據(jù)他們的運動給平移和旋轉創(chuàng)造一個符號呢?(同桌可以商量)

  7、 展示匯報

  8、比較一下平移和旋轉你們的感覺一樣嗎?有什么不一樣?

  三、操作、觀察

 。ㄒ唬┮埔灰

  1、學生在方格紙上按老師要求平移圓片。(先向上平移4格,再)

  師:忙了半天又回到原地。好,不玩了。

  2、出示課件:下雨前,螞蟻們正忙著搬家。

 。ǘ┚氁痪

  學生獨立完成例題的金魚圖和火箭圖。(電腦驗證答案)

 。ㄈ┊嬕划

  在書上試一試里選一個圖形做一做。(用實物投影學生的畫法)

  四、全課總結

  1、師玩竹蜻蜓,這是老師小時侯自己做的一個玩具,你玩過嗎?你知道這個玩具剛才做了哪些運動?

  2、你回去也能利用一些廢舊物品,發(fā)揮想象,制造出一些平移或旋轉的小玩具嗎?

  三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 篇15

  教學內容:

  教材第49頁例2及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讓學生經歷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筆算過程,學會計算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進位乘法,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

  教學重點:

  能夠正確計算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進位乘法。

  教學難點:

  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例2主題圖 彩色筆

  教學過程:

  學前準備

  1、口算(兩位數(shù)乘整十數(shù))

  2、筆算。

  讓學生集體完成并指名兩位同學到黑板上完成,做完后請同學說一說計算過程,全班集體訂正。

  二、探究新知

  1、學習教材第49頁例2.

  出示例2.

  教師:讀一讀題,你從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說一說。

  師:要求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也就是求37個48是多少,怎樣列式呢?

  學生回答,老師板書:3748

  老師:怎樣計算呢?同學們可以根據(jù)以前學過的'乘法計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組討論,看看怎樣得出得數(shù),各組代表向全班同學匯報本組的各種計算方法。

 。1)估算方法:4850 3740 5040=20xx(盒)

  大約有20xx盒。

 。2)筆算方法:先用第二個因數(shù)個位上的7去乘第一個因數(shù)各數(shù)位上的數(shù),方法與兩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筆算方法相同。7乘8得56,在個位上寫6,向十位進5;7再乘第一個因數(shù)十位上的4,得28個十,加上個位進上來的5個十,得33個十,所以在十位上寫3,百位上也寫3;再用第二個因數(shù)十位上的3去乘48,所得的積的末位和十位對齊,最后把兩次乘得的積相加。

  列式解答:4837=1776(盒)

  答: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因數(shù)是兩位數(shù)的乘法怎樣計算。學生討論后總結。

  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進位乘法的筆算方法:進位乘法和不進位乘法的計算過程相同,第二個因數(shù)個位上的數(shù)和十位上的數(shù)分別與第一個因數(shù)相乘時,與哪一位乘得的積滿幾十,就要向前一位進幾,然后把兩次乘得的積相加,相加時不要忘記加進位的數(shù)。

  三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 篇16

 。ㄒ唬⿲W前準備

  1、鬧鬧尋寶。

 。1)課件演示

  (2)學生交流多種尋寶路徑。

  (3)提問:鬧鬧向北、向南、向西、向東走分別能尋找到書包、鉛筆盒、水和畫筆四件寶,那么在方格中還有字典、電腦、跳繩、鋼琴四件寶,鬧鬧怎樣才能拿到呢?

  2、導入新課。

  (二)探究新知

  1、學習例3。

 。1)出示指南針。

  (2)全體到操場。

 。3)提問:誰能說出校園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4)教師指著校園廁所,問:廁所在什么方向?

 。5)用指南針驗證。

 。6)師生返回教室,回顧剛才學習過程。

  師根據(jù)回顧的內容板書:

 。7)觀察東北、西南這兩個方向在什么位置。

 。8)由此推出西北角、東南角的'位置。

  師板書:西北北東北

  西東

  西南南東南

 。9)說一說校園西北和東南方向分別有什么建筑物。

  2、鞏固新知。

 。1)集體拿出小動物卡片。

 。2)游戲:給小動物找家。

 。3)按要求把熊貓館、爬行館、水族館、飛禽館分別安置在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個方向。

 。4)同桌互查。

 。ㄈ┱n堂作業(yè)新設計

  1、請學生指出教室的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個方向。

  2、看一看自己座位的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個方向的同學分別是誰。

  3、教材第7頁的“做一做”。

  (1)說明題目要求。

  (2)集體參與,分組學習。

  把自己家的位置在黑板上標出來。

  4、教材第9頁練習二的第1題。

  觀察情境圖,說一說,十字路口四周的店鋪分別在什么位置上。

 。ㄋ模┧季S訓練

  教材第9頁練習二的第3題。

 。1)教師讀題,學生理解題意。

 。2)按要求獨立完成。

 。3)訂正。

  三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 篇17

  一、教學目標:

  1、讓學生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2、會運用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筆算。

  二、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提出相應的問題。

  2、讓學生獨立思考,嘗試自己解決問題。

  3、組織學生對所提問題小組討論。

  4、交流結果,小組一:12+12+......+12=288(24個12相加)

  小組二:12x4x6=288

  小組三:12x3x8=288

  小組四:12x20+12x4=288

  小組五:用豎式計算

  5、方法歸類: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連加,第二類連成,第三類是把其中的一個乘數(shù)拆成兩數(shù)的和或差。

  6、總結出方法

  7、研究筆算方法

  8、鞏固法則

  9、總結所學內容,看看學生是否掌握了本節(jié)課知識點

  三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 篇18

  教學目標:

  1.體會平均數(shù)可以反映一組數(shù)據(jù)的總體情況和區(qū)別不同組數(shù)據(jù)的總體情況這一統(tǒng)計學上的意義。

  2.使學生認識統(tǒng)計與生活的聯(lián)系,發(fā)展學生的實踐能力。

  3.鞏固求平均數(shù)的計算方法。

  教學準備:

  教學過程:

  師生活動:

  一、復習

  1、師出示一杯水,告訴學生這一大杯水大約600克,而后把這杯水分別到入4個杯子中(每個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們能求出這4個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嗎?

  2、學生動手解決,并交流解決的方法。

  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引導探究。

  1.六一節(jié),老師帶了許多糖果想送給大家吃,老師給奮飛組6人共分36塊,給前進組8人共分了40塊,給藍天組5人共35塊,你們認為哪一組的同學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決?

 。1)組織交流解決的.方法。

  (2)小結:象這種情況下,每組的人數(shù)不一樣,不能直接拿總數(shù)來比較,而是要求出每組同學的平均數(shù)來比較。

  2.出示情景圖,告訴同學穿蘭色衣服的是開心隊,穿黃色衣服的是歡樂隊,引導學生觀察后猜一猜:你認為哪一隊的身高高?并說說理由。

  3.出示統(tǒng)計表,組織學生收集有關數(shù)據(jù),根據(jù)統(tǒng)計表估一估,歡樂隊和開心隊的平均身高分別是多少?并說說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歡樂隊的平均身高,另一個求開心隊平均身高,后比較哪一隊高?

  5.組織交流計算的方法與結果。

  6.組織討論:從剛才的這件事,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并小結:平均數(shù)能較好地反映一組數(shù)據(jù)的總體情況。

  三、拓展與應用

  說說生活中還有哪些事要通過求平均數(shù)來解決一些問題。

  四、小結:

  五、作業(yè)練習

  教學設計:

  1.通過解決問題,復習了上節(jié)課的求平均數(shù)的方法,也讓學生感受到平均數(shù)在生活中的意義。

  2.創(chuàng)設生活中分糖果的情景,讓學生感受到平均數(shù)在生活中的重要意義,并在解決問題中感受到每組數(shù)據(jù)的總合不能反映總體的情況,而是用平均數(shù)才能反映每組數(shù)據(jù)體現(xiàn)的情況。

  3.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并驗證,感受,某個數(shù)據(jù)不能反映真實的情況,而平均數(shù)才能較好地反映一組數(shù)據(jù)的總體情況。

  4.在最后的環(huán)節(jié),安排了交流生活中有哪些事需要通過求平均數(shù)來解決,加強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 篇19

  教學內容:

  32頁例7的第二題及做一做

  教學要求:

  運用知識的遷移,使學生掌握被除數(shù)末尾不夠商1的筆算方法,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掌握被除數(shù)末尾不夠商1的筆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5分鐘口算練習

  2、列豎式計算,并和同桌說說你是怎么算的。

  415÷3280÷6

  二、新授

  1、出示例2:562名學生分4批去參觀克隆鼠展覽。平均每批有多少人?還剩幾人?

  (1)全班讀題,題目里告訴我們什么數(shù)學信息?做什么方法?怎么列式?

  (2) 562÷4,請你在練習本上列豎式計算,再在四人小組說說你是怎么算的。請學生板演

 。3)匯報:你是怎么算的?2除以4不夠商1怎么辦?為什么要商0,不寫行嗎?為什么?

 。4)全班口答

  2、做一做:631÷3340÷2704÷5843÷6

 。1)同桌任選兩題列豎式計算,再同桌交換檢查說說算法。

 。2)請學生板演,說算法。

 。3)集體訂正

  3、鞏固:奧林匹克火炬在某地傳遞了816米,平均每天傳遞了多少米?

 。1)獨立完成后同桌說算法

 。2)集體訂正

  4、總結:今天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還有什么問題?

  三、作業(yè)

  1、33頁第一題第二排

  2、33頁第四題和五題

  三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 篇20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46頁例1,做一做,練習十第3題。

  二.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計算過程、理解算理。掌握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不進位乘法的筆算方法。理解用第二個因數(shù)十位上的數(shù)乘第一個因數(shù)得多少個“十”,乘得的數(shù)的末位要和因數(shù)的十位對齊。

  2、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通過比較各種方法的優(yōu)點和不足,尋找最佳方法,訓練學生掌握優(yōu)化策略的思想方法。

  3、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感受數(shù)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學重點:掌握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不進位乘法的筆算方法。

  四.教學難點:理解算理,解決乘的順序和第二部分積的書寫位置問題。

  五.教具學具:實物投影儀,課件

  六.教學過程:

 。ㄒ唬㈤_門見山,復習舊知

  談話導入:同學們,會口算嗎?來試試!看來大家做兩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和兩位數(shù)乘整十數(shù)已經很熟練了。

  10X3=12X10=22X4=31X20=

 。ㄔO計意圖:為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計算做鋪墊。)

  (二)、探索新知,合作交流

  1、出示例1的畫面,讓學生觀看圖畫內容。讓學生說一說。

  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數(shù)學信息?(每套書有14本,買12套)問題是什么?(一共買了多少本?)怎樣列示呢?(14×12)為什么要用乘法解決呢?(因為求的是12個14是多少。)師解釋:我們把一套書看作一個14,用點子圖表示就是這樣的(課件出示),兩套書就是2個14,12套書就是12個14,所以用乘法)那這個算式你估計等于多少呢?怎樣估的呢?(120,140,因為可以把12看作10,也可以把14看作10)那準確的結果是多少呢?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關于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計算。出示課題: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設計意圖:發(fā)揮點子圖的作用,培養(yǎng)幾何直觀)

  2、各組討論:怎樣計算14×12。

  小組合作:請大家借助點子圖分一分,你想分成幾套和幾套來算?分好后再轉換成以前學過的知識算一算,小組之間交流一下你是怎樣分的和算的。(設計意圖:體驗算法的多樣化,體會“先分后合”的解題思路,感受從舊知到新知的.遷移。)

 。ㄈ、匯報展示,弄清算理

  1.學生會展示各種分法。師:孩子們真了不起,用不同的分法都成功的算出了14×12的得數(shù)是168。其實在這些分法當中,有一種分法不僅計算簡便,還能寫成豎式的形式呢?想知道是哪種嗎?那就是把12套書分成10套和2套。板書:10套書就是10×14=140,2套書就是2×14=28,12套書就是140+28=168)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探究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筆算。(板書課題:筆算)(設計意圖:在算法多樣化時進行優(yōu)化,理清內在的算理。)

  2.師:要筆算14×12,就要先寫出豎式,注意,相同數(shù)位要對齊。說起乘法筆算,我們已經學過兩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邊說邊遮十位上的1)那14×2怎樣算?(2×4=8,寫在個位,2×1=1,寫在十位。)結果就是28。28其實求的就是?(2套書,14×2=28)那接下來又該怎么辦呢?(用十位上的1×14)也就是10套書的本書,還有12套書的本書。那你們能嘗試著去把豎式補充完整嗎?(設計意圖:在理解算理的前提下,感受外顯的算法)

  3.一人上臺寫豎式,講解自己是為什么要那樣寫。師:這里的0可以不寫嗎?如果有0的話這個數(shù)是多少,如果沒有0的話,又是多少,相加的話得數(shù)有變化嗎?所以,這個0可以省略不寫。+為什么可以不寫呢?(因為我們知道算的過程就是先分后合,所以也可以不用寫了)(設計意圖:讓學生理解豎式的格式要求,弄清為什么可以省略0和加號)

  4.那具體的算法又是怎樣的呢?請看大屏幕。其實這里用到了四句口訣。你知道是哪四句嗎?(先用第二個因數(shù)個位上的2×14,從個位乘起,二四得八,一二得二,28表示28個一,再用第二個因數(shù)十位上的1×14,從個位乘起,一四得四,一一得一,14表示14個十,再用28加140等于168)(設計意圖:外顯的算法,具體落實到乘的順序,口訣的運用,積的書寫位置)

  5.請大家再次觀察這個豎式,你覺得應該注意些什么?(如果用個位上的2去乘14,積的末尾就要對準個位,如果用十位上的1去乘14,積的末尾就要對準十位)(設計意圖:再次強調易錯點,讓學生理清數(shù)位對齊的重要性)

  (四).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教學反思:

  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筆算比較難掌握,學生在計算時,容易產生一些錯誤。例如,只把相同數(shù)位上的數(shù)相乘,漏乘一位數(shù),把積的位置寫錯,或出現(xiàn)相加錯誤。所以在教學時應該注重算理的滲透,在算理的基礎上再來強調外顯的算法。在教學中我體會到,對這一知識的教學千萬不能急,不能光看學生計算出的結果正確與否,還應關注學生是否理解了算理。在教學過程中放手讓學生去探究計算方法同時鼓勵學生自己總結計算法則,教師要發(fā)揮引導作用,使全體學生都經歷用數(shù)學的語言表達計算步驟和方法的全過程。

  三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 篇21

  【教學內容】

  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第42—43頁綜合實踐“算24點”。

  【教學目標】

  1、讓學生了解和基本掌握用撲克牌算“24點”的方法,選擇計算的方法和過程,算出“24點”的結果。

  2、使學生經歷學習的過程,進一步提高口算能力,培養(yǎng)思維靈活性,發(fā)展學生數(shù)感。

  3、激勵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掌握算“24點”的規(guī)則和基本方法。

  【教學難點】

  會用4張牌算“24點”。

  【教學過程】

  情景導入激趣引新

  1、課前談話:

  師:今天數(shù)學課,我們帶來了什么?關于撲克牌你有哪些了解?

  玩過嗎?

  交流:好的孩子們,撲克牌中還隱藏著這樣的知識。(知識鏈接)

  學生閱讀,師隨機出示大王、小王、四種花色。

  過渡:有趣吧!四種花色正好對應著我們的四個小組。你們小組選那種花色作為隊標?(相機分組:紅桃、方塊、梅花、黑桃)

  提示:整理一下桌面,準備上課。(上課,師生問好。)

  2、激趣引入:

  揭題:小撲克,大學問!這兩張牌還認識嗎?(大王、小王)

  大王愛算計,小王點子多(翻牌、揭題)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板書:算24點】

  二、感知體驗層層推進

  (一)介紹規(guī)則體會算法

  1、師:老師這里有10張撲克牌。(課件:A—10各一張)

  明確:分別是?這里的A表示1。

  交流:若從這10張牌中選兩張算出24,你會選?

  2、考考你,看誰反應快:(適時拿出3、8、4、6)

  我出3,你出();我出8,你出();三八()。

  我出4,你出();我出6,你出();四六()。

  3、過渡:借助口訣,我們可以很快的算出24。

  如果老師出兩張牌(出示3、9),請你出一張(A反面朝上)算24,你想出什么牌?(同桌交流)

  師:怎么想的`?用加、減、乘、除分別算出12、6、27、3。

  生1:我選2,因為12×2;

  生2:我選4,因為6×4;

  生3:我選3,因為27—3;

  生4:我選8,因為3×8。

  師:真愛動腦筋,給每個隊加一顆星。

  師:想不想看看這張是幾?(除了剛才的四種選法,還有其他的嗎?)

  出示:【3、9、A】,如果這張牌是A,怎么算出24?

  過渡:展示一下我們學到的新本領。

  (二)新手上路引導算法

  1、要求:任意拿出3張撲克牌,根據(jù)3張撲克牌上的數(shù),用加、減、乘、除法進行計算,每個數(shù)只能計算一次,算出得數(shù)是24。

  7、6、3 7、8、9

  2、對話交流。

  師:對了,借助口訣,看6想4;連加也行。

 。ㄈ┠苁终故緡L試算法

  師:我們繼續(xù)。

  1、你能用下面各組牌上的3個數(shù)算出24嗎?

  2、完成學習單《能手展示》,在橫線上寫算式。

  3、匯報交流,(各小隊加一顆星)

 。ㄋ模└呤謱Q提升算法

  1、過渡:這三組都能算出24,老師這有三張牌能算嗎?

  (1、2、5依次貼在黑板上)

  生:思考、疑惑。

  師:有的可能真的算不出來,但也有些是知識水平的限制。

  2、如果再添一張(反面),幾張牌?現(xiàn)在算得出來嗎?

  出示:1、2、5、8

  (觀察一下,看8,想3,其余3張牌能湊出3嗎?(同桌討論方法)把計算過程寫在學習單上。

  3、交流:誰來分享你的方法?有其他方法嗎?

  評價:真是“人多智慧廣”,讓我們的爭星活動繼續(xù)。

  4、合作探究。

  活動一:必答題

  規(guī)則:每個小隊一道題,答對得一顆星,答錯不得星。(適時掌聲)

  師:現(xiàn)在為止,每個隊得分一樣,平分秋色,激烈的競爭還在后面。

 。ㄎ澹┐箫@身手交流算法

  1、師:剛才是我們分隊比賽,我們還可以4人小組比賽。

  【點擊:視頻】

  活動要求:四人一組,每人從自己的牌中任意拿出一張,誰先算得24,牌就歸誰。如果計算的結果得不到24,就換牌再算。

  2、課外延伸:

  課后,我們可以和同桌或父母來一次“算24點”爭霸賽,比比誰厲害。

  三、建構生成拓展延伸

  1、回顧反思

  回顧算“24點”的活動過程,你有哪些收獲?

  生:我們用撲克牌算24點;

  生:口訣算24點;+、—、x、/混合運算的;

  生:不同的牌都可以算24點;

  生:相同的牌有不同的算法。

  2、游戲拓展

  其實,不僅“算24點”游戲中隱藏著數(shù)學知識,其他游戲中也有。想不想看看?

  俄羅斯方塊——隱藏著平移、旋轉的知識;

  憤怒的小鳥——要想打中目標,注意方向、距離;

  石頭剪刀布——告訴我們:勝負平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3、結語:

  好的,孩子們:讓我們帶著數(shù)學的眼光,勤于觀察、善于思考,相信你會有更大的收獲。謝謝孩子們!

【三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相關文章:

三年級下冊數(shù)學數(shù)學教案01-16

三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07-26

三年級下冊數(shù)學復習教案04-05

人教版三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03-04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最新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03-02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02-12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07-31

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下冊說課稿教案06-07

數(shù)學九年級下冊經典教案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