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學的教學反思總結
華應龍老師說過:課堂只有開放,才有生成的可能;只有不斷地生成,課堂才能有生命力,學生和老師才能共同成長。是的,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發(fā)言的空間。要讓學生像數(shù)學家一樣思維。這樣學生才有可能有探索的欲望,有研究的動力。可是這些都是基于教師要有深厚的功力為前提的。
一、 多聽、多想
我認為教師要多聽課,一位同行告訴我,要多聽課,不管什么樣的課,什么水平的課,都有設計者獨立的思考,聽聽他是怎么實施教學設計的,聽聽他是怎么組織、管理教學的。自從參加完北京市的培訓后我深有體會,并且自己在五年級下的教學中把自己的心得也應用到教學中。這學期我做了一節(jié)《探索規(guī)律——分數(shù)化小數(shù)》。為什么想做這節(jié)課,是因為我聽過這節(jié)課,那位老師的講了三次,我聽了三次,她的優(yōu)點是語言柔美,但這堂課整體下來感覺給學生的太多。探索的空間少了一些。于是我決心想上上這堂課。但我開始糾結于上這堂課會耽誤我很長時間,但學校又一次機會給我聽了華老師的容錯教學,并且在回家的路上聽了李老師的觀點,決心要試試。于是我就反復思考,要解決的第1個問題就是分數(shù)化小數(shù)和分母有關系,怎么才能利用設計引導孩子獨立探索出和分母有關系?針對這個問題,我想到了要是能把分數(shù)單位這個概念引入,就可以解決了。所以我決定出示像114 ≈0.07,那314 是多少這樣的問題,這樣學生會發(fā)現(xiàn)原來只要知道分數(shù)單位是多少,那這類的分數(shù)就能迅速的判斷出來。再引出分數(shù)化有限小數(shù)和分母有關系,當然,這不僅僅是引導,還是一個陷阱,因為這些的判斷前提都是在最簡的前提下,所以在后來的判斷中我放入312 這樣的分數(shù),有的孩子就判斷錯了,最后在四班上課時孩子還說我忽悠了他們,這就是突破了一個難點。第2個問題為了幫助不同的孩子找到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我還想到了轉化的思想介紹給孩子。當然,這個轉化的思想必須要孩子自己思考出來,我只是個中介,牽線的中間人。于是我就想到了請孩子先清楚分母是整十整百整千的分數(shù)一定能化成有限小數(shù)這個特點,并給一句學習提示:這將為我們后面的學習提供幫助。給孩子一個啟示,如果這個分數(shù)也能轉化成分母是整十整百整千的分數(shù),那不也可以化成有限小數(shù)嗎?雖然不一定所有的孩子都能理解我的用心,但我相信有幾個知音足以,并且我的這幾個知音可以帶著大家一起思考,讓其他的孩子也陷入深深的思考中。事實證明,我的這個方法是成功的。第3個問題是我怎么能在練習中出新。當時李老師給那位老師評課說她最大的特點就是練習出的有層次,有坡度。我問我自己還能在這方面做文章嗎?于是我想到了【72*5*B (0<B<10,B取整數(shù)) B是(
)這個分數(shù)能化成有限小數(shù)】這樣的一道題,這道題不但給了孩子深深的思考,就連我也收獲頗豐,當時我沒有考慮B是整數(shù)這個問題,被一個孩子提出來,我真正意識到課前預設的充分性是多么的重要,就像吳正憲老師所說,孩子的眼光是獨特的,孩子的視野是開闊的,孩子的想法是十分有價值的。當時我就想起了一篇文章,標題是《順學而導》,引在重點上,導在疑難處,點在困惑時。這片文章是老師要如何引導學生,這次我認為這位同學幫助我順學而導了。
二、 多做有意思的研究課
多做有意思的研究課,這個有意思,不是指課上的有意思,一定是施教者感覺這個知識有意思,有價值,當然,還要有研究性。比如朱貴和老師的《三角形三邊關系》。他和他的團隊已經(jīng)把課挖掘的很深了,剩余價值就很少了。首先做課要自己對自己有信心,當然,充分的課前功課老師要做足,而且要做活,把預設和生成充分的理解。孩子的思考和語言老師要充分的捕捉到。就像上學期的《用字母表示數(shù)》這節(jié)課。真的給了我美好的感覺。這種美好不是終于上完了的解脫,也不是準備時的千辛萬苦,而是你的努力得到大家的認可,你的思考成為大家交流的話題,你的學生能真實地、大膽地說:“我學會了!”這就是我心中的那份美好。從那時起,我不覺得做課是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可以展示自己的事情,雖然現(xiàn)在每次上研究課還那么緊張,但每上一次研究課,我的緊張就一點點的消失,自信心則一點點的增長。這也是我這學期主動上《探索規(guī)律》的原因之一。
三、 多讀有教育意義的書
這個學年我意識到了讀書對于我的重要性,并且在讀書的同時我還堅持做筆記,有的人說的話總是可以通過自己的閱歷去慢慢的品味。比如看李烈老師的書,感覺教與學就是那么的簡單樸實。吳正憲老師的書有一種語言魅力的味道,因為讀了她的書感覺她能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并且能利用成人的語言表達出來,在網(wǎng)上聽過她的復習課《因數(shù)和倍數(shù)》上課是那么的親切,處理生成的能力又是那么的游刃有余。雖然能感覺到她之前的預設一定很充分,但面對孩子的問題和回答她總能用不俗的語言表達出來,讀華老師的書能感受到他的課顯得大氣,他的點到為止總能勾起孩子的興趣。
這些都是我從教師方面談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品質,因為我覺得只有教師自己先培養(yǎng)自己的探索品質,孩子才可能擁有探索的品質,記得有這么一句話:要想讓孩子從題海中走出來,教師就得深深的扎根于題海之中。有時候想我有什么資格要求學生這,要求學生那呢?有的時候看著孩子對于學習的厭煩我是那么的心疼孩子;有的時候看著孩子對于一道題絞盡腦汁的去想,可始終沒有答案那種無助的眼神我也不知道身為教師的我在做什么;也許真的是像羅杰斯所說:“沒有人能教會任何人任何東西”。教師能夠給予的不是知識,而是幫助學生探索知識的能力。所以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數(shù)學的教學反思總結】相關文章:
數(shù)學教學總結與反思09-18
數(shù)學教學反思總結05-25
最新數(shù)學教學總結反思08-28
數(shù)學教學反思及總結201705-30
數(shù)學教學反思相關總結11-08
2017數(shù)學教學反思總結10-26
初中數(shù)學的教學反思總結09-26
數(shù)學教學的課后反思總結08-03
數(shù)學教學“走迷宮”總結反思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