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 , 亚洲综合五月 , 俄罗斯特级高清毛片免费 , 激情福利,久久久日本,欧美一三区,欧美黄色大片久久

考研資訊 百文網手機站

心理學考研有哪些必背的理論

時間:2021-12-02 16:43:04 考研資訊 我要投稿

心理學考研有哪些必背的理論

  考生們在準備心理學考研的復習時,要指導有哪些理論需要我們背。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了心理學考研必背經典理論匯總,歡迎大家前來閱讀。

心理學考研有哪些必背的理論

  心理學考研六大經典理論

  一、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馬斯洛的動機理論是依據人類的基本需要提出的。馬斯洛提出,基本需要有不同的層次,由下而上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自我實現(xiàn)是高層次的需要。 需要的出現(xiàn)遵循著層次排列的先后順序,一般來講,人只有在低級需要得到滿足的基礎上才會產生對高一級需要的追求。如果一個人的衣、食、住條件尚未得到保障,那么他會全力以赴去工作,以獲得最基本的物質保障;在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滿足之后,他才會考慮如何進一步學習,如何獲得成就,如何得到他人的尊重,如何實現(xiàn)自我等等。

  二、奧蘇貝爾的動機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提出,學校情境中的成就動機包括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三個方面的內容。 認知內驅力,是一種要求了解和理解周圍事物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識的需要,以及系統(tǒng)地闡述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需要。在學習活動中,認知內驅力指向學習任務本身(為了獲得知識),是一種重要的和穩(wěn)定的動機。由于需要的滿足(知識的獲得)是由學習本身提供的,因而也稱為內部動機。 自我提高內驅力,是個體因自己的勝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贏得相應地位的需要。這種需要從兒童入學時起,就成為成就動機的組成部分。自我提高內驅力與認知內驅力不同,它把成就作為贏得地位與自尊心的根源,顯然是一種外部動機。 附屬內驅力,是指為了保持長者們(如教師、家長)或集體的贊許或認可,表現(xiàn)出要把工作做好的一種需要。這種動機特征在年幼兒童的學習活動中比較突出,表現(xiàn)為追求良好的學習成績,目的就是要得到贊揚和認可。

  三、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在一般情況下,動機愈強烈,工作積極性愈高,潛能發(fā)揮得愈好,取得的效率也愈大;與此相反,動機的強度愈低,效率也愈差。因此,工作效率是隨著動機的增強而提高的。然而,心理學家耶基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證實,動機強度與工作效率之間并不是線性關系,而是倒U形的曲線關系。具體體現(xiàn)在:動機處于適宜強度時,工作效率最佳;動機強度過低時,缺乏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動機強度超過頂峰時,工作效率會隨強度增加而不斷下降,因為過強的動機使個體處于過度焦慮和緊張的心理狀態(tài),干擾記憶、思維等心理過程的正常活動。上述研究還表明:動機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的,依據任務的不同,性質會有所改變。在完成簡單的任務中,動機強度高,效率可達到最佳水平;在完成難度適中的任務中,中等的動機強度效率最高;在完成復雜和困難的任務中,偏低動機強度的工作效率最佳。

  四、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心理學研究證明,遺忘是有規(guī)律的。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最先對遺忘現(xiàn)象作了比較系統(tǒng)的研究。他選用無意義音節(jié)作為學習材料,為了盡量避免已有的經驗對學習和記憶的影響,實驗時先讓受試者將材料記熟,之后再分別按不同的時間間隔重新學習這些材料,將重學時所節(jié)省的時間或次數(shù)作為指標,用以測量遺忘的進程。結果表明,學習材料記熟后,經過l/3小時再重新學習,可以節(jié)省58.2%左右的誦讀時間;經過一天之后再學習,可節(jié)省33.7%左右的誦讀時間;六天后再學習,節(jié)省時間就緩緩地下降到25.4%左右。艾賓浩斯依據這些數(shù)據資料繪制了著名的遺忘曲線。之后,一些心理學家選用無意義材料或有意義材料對遺忘的進程進行重復實驗,結果與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的描述基本上是一致的。 從遺忘曲線中可以看出遺忘的進程:(1)遺忘是先快后慢的。識記材料后在頭腦中保持材料的數(shù)量隨時間的延長而遞減,在識記后的短時間內遞減特別迅速,遺忘最多;(2)遺忘是不平衡的。保持數(shù)量隨著時間的延長漸趨穩(wěn)定,遺忘的速度逐漸緩慢;(3)遺忘總的趨勢是最初忘得快,忘得多,以后忘得慢,忘得少。

  五、皮亞杰的兒童道德發(fā)展規(guī)律

  兒童的道德性是從他律逐漸向自律按階段發(fā)展的,即從服從他人的規(guī)定逐漸向服從自己內心規(guī)定發(fā)展。所謂他律道德亦稱“強制道德”,在5-10歲之間出現(xiàn)。它具有5個特征:(1)服從規(guī)則,認為規(guī)則是神圣不可改變的;(2)從行為的物質后果來判斷是非,而不是從動機來判斷好壞;(3)單方面尊敬權威,有一種遵守成人標準和服從成人規(guī)則的義務感;(4)看待行為有絕對化傾向(或全對,或全錯),不能設身處地看問題;(5)贊成嚴懲,認為受懲罰的行為本身就說明是壞的。把自然法則與道德法則相混淆,以為不端行為會受到自然力量(上帝)的懲罰,所以認為人們生病受災乃是自己行為不端的結果。 自律道德亦稱“互惠道德”或“道德相對論”,在10歲以后出現(xiàn)。其特征是:(1)認為規(guī)則或法則是經協(xié)商制定的,可懷疑,可改變;(2)判斷行為好壞,不只看后果,還應考慮行為的動機;(3)與權威和同伴相處彼此尊重,不僅能較高地評價自己的觀點與能力,也能較現(xiàn)實地評判他人;(4)能設身處地對他人行為進行判斷,不絕對化,看到可能存在的幾種觀點;(5)主張對犯錯誤者的懲罰較溫和和貼切,幫助他們認識犯錯誤的原因,以利于改正。

  六、斯坦福-比納智力量表

  “斯坦福-比納智力量表”是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推孟于1916年對“比納-西蒙智力量表”修訂而成的,其后又進行了三次修訂。此量表根據題目難易的程度按年齡分組,兒童通過的題組層次,用“心理年齡”(或譯智力年齡)來表示。例如,一個兒童通過了九歲組的題目,他的心理年齡就是九歲。心理年齡除以實際年齡,再乘以100,就是一個人的智力商數(shù)。從公式中可以看出智力年齡越是大于實際年齡,智商就越高,反之智商就越低。

  考研心理學測驗的常模和分數(shù)的解釋

  1、百分位常模的優(yōu)點與缺點:易于計算、解釋、實用;不受原始得分的分數(shù)分布形態(tài)的影響。缺點是:單位不相等,特別是分數(shù)的兩端;百分位無法說明被試間差異的原始分數(shù)量大小。

  2、標準分常模:標準分數(shù)最常見的是z分數(shù)。標準分數(shù)是等距量表,它可以做加、減、乘、除運算。

  常見的標準分常模:z分數(shù)、Z分數(shù)、T分數(shù)、標準九分數(shù)、離差智商(IQ)等。

  標準分由原始分轉換而來,這種轉換又可分成:線性轉換、非線性轉換。

  3、線性轉換的標準分 - z分數(shù)(最典型的線性轉換的標準分)。

  (1)公式:z = X-(2) X/SD

  X為原始分, X為樣本平均數(shù),SD為樣本標準差。從公式看,z的含義是:它表示某一分數(shù)與平均數(shù)之差是標準差的幾倍。

  (3) z的性質:

  1 平均數(shù)為0,標準差為1。

  2 z分數(shù)有正、負,其絕對值表示原始分與平均數(shù)間的距離正值表示原始分大于平均數(shù),負值則相反。

  3 z分數(shù)的分布形態(tài)與原始分分布一致。

  4、非線性轉換的標準分:

  (1) T分數(shù)是:平均數(shù)為50,標準差為10的分數(shù)。即

  這一詞最早由麥柯爾于1939年提出,是為了紀念推孟和桑代克對智力測驗,尤其是提出智商這一概念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2)標準九:是標準化九分制的簡稱。它是以5為平均數(shù),以2為標準差的一個分數(shù)量表,最早時被廣泛應用于美國空軍的心理測驗中。

  標準九分數(shù)也是一種標準分,它將原始分劃分為9部分,最高是9分,最低1分。除1和9的范圍略大以外,其余均是以5為中心向兩邊各包含0.5個標準差的分數(shù)段。

  5、標準分常模小結:

  (1)標準分常模分數(shù)均是等距分數(shù),雖然不同類型的常模其平均數(shù)和標準差不同,但均可用離均值來表示。

  (2)標準分常模的局限性:標準化常模表示的是存在狀態(tài)之間的橫向比較,離開原常模樣本,不同常模樣本之間的比較就沒有意義。

  名稱 z分數(shù)和z'分數(shù) T分數(shù)標準九標準十標準二十

  平均數(shù) 0 50 5 5 10

  標準差 1 10 2 1.5 3

  6、離差智商及其意義(傳統(tǒng)比率智商的缺點):

  (1)心理年齡與生理年齡呈線性關系。用傳統(tǒng)的比率智商,不同年齡組的標準差不相等,從10 ~ 20都有,因此智齡與年齡的發(fā)展并不是呈線性關系。

  (2)智力增長到何時達終點仍在爭論。

  1 離差智商:通過與同2 年齡的代表性樣本的平均數(shù)相比較來確定智商的高低。

  離差智商是一種常態(tài)化標準分數(shù),因而其計算方法與其他標準分數(shù)一樣,公式為:IQ = 100 + 15z'。由于離差智商的提出,過去使用比率智商的測驗都改用離差智商,其公式為:IQ = 100 + 16z'。兩者唯一的區(qū)別是標準差:一個是15,一個是16。

  2 由于標準差不同,離差智商間就不能直接比較,因為單位不等,相同的IQ值表示的智力水平也不一樣。

  3 常態(tài)化使得IQ的評定對智力較低者打分偏高,對智力較高者打分又偏低,而對中等智力者打分最準確。

  20、效標參照測驗是:格拉塞于1963年首先提出的。它是直接向人們報告被試完成什么測驗題,能拼多少單詞,能做什么樣的邏輯推理題等。

  7、效標參照測驗的優(yōu)點:

  (1)效標參照測驗巧妙地避開了對得分、名次的過細糾纏,使個人都能有自己大致的奮斗目標和希望。

  (2)效標參照測驗能發(fā)現(xiàn)個人特有的長處,也會找到問題癥結所在。

  (3)常模參照測驗的得分不能告訴我們評價被試的.外在效標是什么,而指標參照測驗的結果本身可能就是效標。

  8、對效標參照測驗的解釋的方法:內容參照分數(shù)、結果參照分數(shù)。

  9、內容參照分數(shù)與常模參照分數(shù)的本質區(qū)別:用內容參照分數(shù)來解釋測驗結果,很象我們平時所說的課程考查,只有"通過"與"不通過",或"及格"與"不及格"之分,沒有100分與60分之分。就是說,它依據被試對某個確定的材料或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熟悉程度來表示測驗的結果。所以它比較的對象是測驗的內容,而非完成測驗的其他人。

  10、對內容參照測驗的解釋有兩種內容參照分數(shù)可供選擇:掌握分數(shù)和正確百分數(shù)。

  (1)掌握分數(shù):按效標參照的思想,最簡便的做法就是確定一個評判標準,一判斷被試是否通過或達到掌握的水平。

  (2)正確百分數(shù)是指被試在測驗中答對題目的百分比例。

  心理學考研錯誤概念的轉變全解析

  要促進我們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錯誤概念的轉變,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錯誤概念,什么是概念轉變,概念轉變需要經過什么樣的過程以及影響概念轉變的基本條件和影響因素有哪些。這些知識點也是考場中比較容易以多選題或簡答題的形式進行考查的知識點。因此,在復習的過程中,這一部分的知識點不僅僅要求大家能夠準確再認,還要求大家在簡答題中,能夠準確回憶出來。

  關于概念轉變,大家首先需要了解的一點是,它是已經存在于我們已有認知結構中的知識點或觀念,只有當個體無法無法用這個知識點或觀念去解釋新現(xiàn)象,也就是說當我們原有的知識經驗與我們建構的新的經驗產生不一致才會出現(xiàn)的。概念轉變,轉變或調整的內容是我們已有認知結構中的知識點或觀念,它的本質是認知沖突的引發(fā)和解決過程。

  在記憶影響概念轉變的因素時,在總結的基礎上我們可以看出影響概念轉變的因素主要是從兩個方面來探討的,一個方面是學習者自身角度出發(fā),如學習者的能力、動機等方面:學習者的形式推理能力、元認知能力(能力);對知識、學校的態(tài)度動機(動機);此外,先前知識經驗也會對概念轉變產生影響,如先前經驗的強度、堅信度和一致性等。

  而要促進概念轉變,需要先滿足一定的條件:首先,學習者對原有概念產生不滿(即原有知識經驗和新的知識經驗產生認知沖突);再有就是,新的概念要能夠真正被理解、與個體所接受的其他概念,信念是相互一致的、要能夠被用來解決其他概念難以解決的問題。

  真題再現(xiàn)

  什么是概念轉變?根據波斯納(G.J.Poaner)的觀點,影響概念轉變的基本條件有哪些?

  解析:本題是對概念轉變知識點掌握情況的考查,回答本題,首先要求能夠準確回憶“概念轉變”這一概念,然后回答,Poaner在1982年,提出來的一個人的概念要發(fā)生轉變需要滿足的四個條件。

  (1)概念轉變指個體原有的某種知識經驗由于受到與此不一致的新經驗的影響而發(fā)生的重大改變。

  (2)影響概念轉變的條件:

  1)學習者對當前的概念產生不滿

  2)新概念的可理解性

  3)新概念的合理性

  4)新概念的有效性


【心理學考研有哪些必背的理論】相關文章:

考研英語作文必背的句型有哪些12-06

考研數(shù)學考前必背的公式有哪些12-06

考研英語作文有哪些考前必背句11-21

考研英語作文考前必背句有哪些11-21

考研英語作文有哪些必背句式模板06-08

考研西方心理學必背的考點11-09

考研心理學有哪些演繹推理的理論06-08

中考英語必背的短語有哪些11-24

雅思聽力必背詞匯有哪些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