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社會工作常用理論有哪些
社會損害理論著重討論的是,有時老年人一些正常的情緒反應會被他人視為病兆而作出過分的反應,從而對老人的自我認知帶來損害。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分享2017最新社會工作常用理論有哪些,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一、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hierarchyofneeds),亦稱“基本需求層次理論”,是行為科學的理論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于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所提出。將需求分為五種,象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逐級遞升,分別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另外兩種需要:求知需要和審美需要。這兩種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層次排列中,他認為這二者應居于尊重需求與自我實現需求之間。還討論了需要層次理論的價值與應用等。
二、社會學習理論
班杜拉認為是探討個人的認知、行為與環(huán)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對人類行為的影響。按照班杜拉的觀點,以往的學習理論家一般都忽視了社會變量對人類行為的制約作用。他們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對動物進行實驗,并以此來建構他們的理論體系,這對于研究生活于社會之中的人的行為來說,似乎不具有科學的說服力。由于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張要在自然的社會情境中而不是在實驗室里研究人的行為。
三、舒茨的人際需要理論
社會心理學家舒茨提出人際需要的三維理論,舒茨認為,每一個個體在人際互動過程中,都有三種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這三種基本的人際需要決定了個體在人際交往中所采用的行為,以及如何描述、解釋和預測他人行為。三種基本需要的形成與個體的早期成長經驗密切相關。包容需要指個體想要與人接觸、交往、隸屬于某個群體。與他人建立并維持一種滿意的相互關系的需要。
四、鏡中我理論
由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會組織》一書中提出。他認為,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自我的認識,而這種認識主要是通過與他人的社會互動形成的,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態(tài)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鏡子”,個人通過這面“鏡子”認識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過與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這種聯(lián)系包括三個方面:1、關于他人如何“認識”自己的想象;2、關于別人如何“評價”自己的想象;3、自己對他人的這些“認識”或“評價”的情感。
五、貝塔朗菲的一般系統(tǒng)論
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奧地利生物學家,一般系統(tǒng)論和理論生物學創(chuàng)始人,50年代提出抗體系統(tǒng)論以及生物學和物理學中的系統(tǒng)論,并倡導系統(tǒng)、整體和計算機數學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開放系統(tǒng)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態(tài)系統(tǒng)、器官系統(tǒng)等層次的系統(tǒng)生物學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發(fā)展八階段理論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國著名精神病醫(yī)師,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認為,人的自我意識發(fā)展持續(xù)一生,他把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劃分為八個階段,這八個階段的順序是由遺傳決定的,但是每一階段能否順利度過卻是由環(huán)境決定的,所以這個理論可稱為"心理社會"階段理論。每一個階段都是不可忽視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終生發(fā)展論,為不同年齡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教育內容,任何年齡段的教育失誤,都會給一個人的終生發(fā)展造成障礙。它也告訴每個人你為什么會成為現在這個樣子,你的心理品質哪些是積極的,哪些是消極的,多在哪個年齡段形成的,給你以反思的依據。
1、嬰兒期(0~1。5歲):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沖突
2、兒童期(1。5~3歲):自主與害羞和懷疑的沖突
3、學齡初期(3~5歲):主動對內疚的沖突
4、學齡期(6~12歲),勤奮對自卑的沖突
5、青春期(12~18歲):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沖突
6、成年早期(18~25歲):親密對孤獨的沖突
7、成年期(25~65歲):生育對自我專注的沖突
8、成熟期(65歲以上):自我調整與絕望期的沖突
埃里克森認為,人格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不斷地發(fā)展。他提出了8個階段,認為每一個人都經歷這8個階段,每一個階段對人格發(fā)展都至關重要。
(1)基本信任對不信任(2)自主性對羞愧和懷疑(3)主動性對內疚(4)勤奮對自卑(5)自我認同感對角色混亂(6)親密對孤獨(7)繁衍對停滯(8)自我整合對失望
七、九型人格理論
九型人格(Enneagram),又名性格型態(tài)學、九種性格。是嬰兒時期人身上的九種氣質,包括活躍程度;規(guī)律性;主動性;適應性;感興趣的范圍;反應的強度;心景的素質;分心程度;專注力范圍/持久性。它是一個近年來倍受美國斯坦福等國際著名大學MBA學員推崇并成為現今最熱門的課程之一,近十幾年來已風行歐美學術界及工商界。全球500強企業(yè)的管理階層均有研習九型性格,并以此培訓員工,建立團隊,提高執(zhí)行力。
活躍程度;規(guī)律性;主動性;適應性;感興趣的范圍;反應的強度;心景的素質;分心程度;專注力范圍/持久性。
戴維丹尼爾斯(DavidDaniels)則發(fā)現這九種不同的氣質剛好和九型人格相配。
九型人格不僅僅是一種精妙的性格分析工具,更主要的是為個人修養(yǎng)與自我提升、歷練提供深入的洞察力,與當今其它性格分類法不同,九型性格揭示了人們內在最深層的價值觀和注意力焦點,它不受表面的外在行為的變化所影響。它可以讓人真正地知己知彼,可以幫助人明白自己的個性,從而完全接納自己的短處、活出自己的長處;可以讓人明白其它不同人的個性類型,從而懂得如何與不同的人交往溝通及融洽相處,與別人建立更真摯、和諧的合作伙伴關系。
八、社會損害理論和社會重建理論
社會損害理論著重討論的是,有時老年人一些正常的情緒反應會被他人視為病兆而作出過分的反應,從而對老人的自我認知帶來損害。例如,因患老年病而健康受損的老人,詢問子女自己是否應該搬過去與其同住。這種詢問就很可能被子女視為老人無能力再作處任何決定的表現,從此凡事處處為老人作決定。
這種關心久而久之就會對老人產生一種消極暗示,讓老人覺得自己的確缺乏能力而把一切決定權都交給子女。也就是說,接受消極標志的老人隨后會進入消極和依賴的地位,喪失原先的獨立自主能力,F實生活中有太多的案例表明,對老年人的過分關心導致老年人認為自己無用的錯誤認知,從而對老年人的身心帶來損害。這一理論對老年社會工作者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它至少告訴我們,有些所謂的老人問題大多是被標定的結果,也是老年人自己受消極暗示所產生的連鎖反應,因此,在幫助老年人的過程中,不僅要切實地幫助老人解決實際問題,同時也需要協(xié)助老人增強信心和提升能力。
社會重建理論就是意在改變老年人生存的客觀環(huán)境以幫助老年人重建自信心。社會重建理論的基本模式是:第一階段:讓老人了解到社會上現存的對老年人之偏見及錯誤觀念。第二階段:改善老年人的客觀環(huán)境,通過提倡政府資助的服務來解決老年人的住房、醫(yī)療、貧困等問題。第三階段:鼓勵老人的自我計劃、自我決定,增強老人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九、社會支持網絡
(一)發(fā)展
社會支持源自鮑爾拜的依附理論,20世紀60年代社會支持網絡開始用于精神病學的臨床治療。20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社會支持計劃推進了社會支持網絡的應用。
。ǘ┗炯僭O
人,無法自絕于社會而存在!
人類生存需要與他人共同合作,以及仰賴他人協(xié)助。
人類生命發(fā)展歷程都會遭遇一些可預期和不可預期的生活事件。
遭遇生活事件時,需要資源以因應問題。資源分為內在與外在兩種。
社會支持網絡為外在資源之一種,可分為有形與無形兩類。
(三)定義
A。一組由個人接觸所構成的關系網,透過這些關系網個人得以維持其認同,并獲得情緒支持、物質援助、服務、訊息、新的社會接觸等。
B。由各種有形的和無形的支持構建起來的支持體系就是社會支持網絡
。ㄋ模┓诸
社會支持網絡按不同的標準有不同的分法,如按內涵分,可以分為工具性支持和表達性支持;按主/客觀來分,可以分為實際支持和主觀感受。另外一種分法是我個人覺得比較容易理解的,分為有形的支持和無形的支持,其中有形的支持保括物質或金錢的支持和援助,而無形的支持多半屬于心理、精神上的,如鼓勵、安慰、噓寒問暖、愛及情緒上的支持等。
。ㄎ澹┕δ
A。社會支持的增加,會使人們的心理及心理健康顯著提高;
B。支持適時介入到有壓力的環(huán)境中,可以預防或者減少危機的發(fā)生;
C。適當的支持可以介入壓力的處理,解決問題,減少壓力所造成的不良影響。
。┥鐣С殖潭戎绊懸蛩
A。發(fā)展因素:個人過去經驗對其社會生活之影響。
B。個人因素:如堅毅的性格、自尊、學識等。
C。環(huán)境因素:物理與社會環(huán)境影響
。ㄆ撸⿷
社會工作需要對服務對象的社會支持網絡在個人和社區(qū)不同的層面進行評估,從而擬定工作計劃。正是從這個角度看,社會工作的任務是一方面幫助服務對象運動網絡中的資源解決基本問題;另一方面是幫助服務對象彌補和拓展其社會支持網絡,使他們提升掌握建立和運用社會支持網絡的能力,從而達到助人自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