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偶得隨筆散文
1958年至1960年,著名京劇老藝人荀慧生、于連泉、馬連良、侯喜瑞、裘盛戎、孫甫亭以及名琴師徐蘭沅,為戲曲界做了各行當表演藝術的講座。北京市戲曲編導委員會記錄成《戲曲藝術講座》出版。重讀該書,頗有所得。
《講座》中,老藝人們除總結各自行當?shù)奈枧_實踐經(jīng)驗外,還提出了一些有普遍意義的藝術見解。
荀慧生提出:所謂行當,是生、旦、凈、丑等各種人物類型的表演程式的歸納。而程式,則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經(jīng)前輩藝人一代代積累而成的動作的組織化與舞蹈化,因此這就有個學習和繼承的問題,但又不能把程式當成死板的東西,而應活用程式。荀慧生講的不同指法、嘴形、哭、笑、出場、整鬢等表演技巧,就是根據(jù)不同劇情、不同人物活用程式的例子。
裘盛戎說他演《姚期》多年,在表演、唱腔、音樂等方面,根據(jù)他自己的`條件,一直不斷地修改。徐蘭沅指出:京劇的鑼鼓是有限的,用法是無限的。任何樂器都可打出“俏頭”,打出味兒來。足見活用程式,就能“妙筆生花”機趣無窮。
任何有出息的藝術家,當然都得向生活學習,要借鑒于其他藝術品種。而各行當間更應互相學習,互相交融。孫甫亭談道:現(xiàn)在的老旦唱腔,大都生、旦并包。所以唱來才能達到蒼老而嬌脆,渾厚而洪亮,柔和而優(yōu)美。裘盛戎也把老生唱腔,融合到了花臉的唱腔中去。
表演藝術,是為塑造人物、表現(xiàn)人物喜怒哀樂的思想感情服務的,因此,任何一個動作,都應找出所表現(xiàn)人物的內(nèi)心根據(jù),做到恰如其份。也就是于連泉所說的不“厭”不“貧”;馬連良所說的“恰”。他們都是一個意思:不過火。晉時,有人書法學王羲之醉草,羲之觀之,以為過醉。要做到“恰”,是很不容易的。
要“恰”,這需要對劇情、劇理、所飾人物有深刻理解,馬連良提出要“會、通、精、化”,確是有見地的。要“恰”,還必須掌握熟練的技巧;基本功是打開藝術寶庫的鑰匙。
【讀書偶得隨筆散文】相關文章:
年近偶得精選散文06-28
偶得最近抒情散文03-14
偶得的最近抒情散文07-12
養(yǎng)花偶得為題目的散文06-30
《讀散文偶思》隨筆06-25
回鄉(xiāng)偶書隨筆散文06-28
感恩得福隨筆散文02-07
隨筆散文:偶聽窗外雨06-25
散文隨筆游覽青州的偶園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