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文言文實(shí)詞用法
1、愛
(1)名詞。恩惠。(古之遺愛也《左傳》)
(2)動詞
、偌踊萦谌。(吳廣素愛人。《陳涉世家》)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哆^秦論》)
②喜愛,愛護(hù)。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yuǎn)!队|龍說趙太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稁熣f》)
、哿呦В岵坏。
(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齊桓晉文之事》)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哆^秦論》)
、軕z惜。
愛其二毛(憐惜鬢發(fā)花白的老人)。(《左傳》)
國事至此,予不得愛身。(《〈指南錄〉后序》)
、萃"",隱蔽,躲藏。
愛而不見,搔首踟躇。(《靜女》)
(3)形容詞。吝嗇。
百姓皆以王為愛也。(《齊桓晉文之事》)
2、安
(1)形容詞。
、偈孢m,安適。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論語?述而》)
予出官二年,怡然自安。(《琵琶行》)
、诎卜(wěn)。
風(fēng)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
、郯踩
謝莊遂安。(《馮婉貞》)
、馨捕。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季氏將伐顓臾》)
(2)動詞。
①養(yǎng)生。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曹劌論戰(zhàn)》)
、诎仓,安放。
離山十里有王平安營。(《失街亭》)
、凼埂捕ā
既來之,則安之。(《季氏將伐顓臾》)
(3)代詞。哪里,怎麼。
沛公安在。(《鴻門宴》)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3、被
(1)名詞。被子。
一日晝寢帳中,落被于地。(《楊修之死》)
(2)動詞。
、俑采w。
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shù)州。(《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未幾,成歸,聞妻言,如被冰雪。(《促織》)
、谠馐,遇到。
秦王復(fù)擊軻,被八創(chuàng)。(《荊軻刺秦王》)
世之有饑穰,天之行也,禹、湯被之矣。(《論積貯疏》)
、凼┘,施及。
去亂而被之以治。(《荀子?不茍》)
(3)介詞。表示被動。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屈原列傳》)
(4)pi ,通"披",動詞。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將軍身披堅執(zhí)銳。(《陳涉世家》)
、谂,披著。
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屈原列傳》)
4、倍
(1)動詞。
、偌颖丁
雖倍賞累罰而不免于亂。(《五蠹》)
一人予二十金,骨微傷……一人倍之,傷膚。(《獄中雜記》)
、谠黾。
焉用亡鄰以倍鄭。(《燭之武退秦師》)
、弁"背",背向。
管仲反,入,倍屏而立,公不與言。(《管子?中匡》)
右背山陵。(《淮陰侯列傳》)
、芡"背",違背。
倍道而行,則天下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論》)
、荼撑。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鴻門宴》)
(2)量詞。照原數(shù)加一次。
然言其戶口,則視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治平篇》)
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唐雎不辱使命》)
(3)副詞。越發(fā),更加,倍加。
獨(dú)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5、本
(1)名詞。
①草木的根。
芙蕖與草木諸花似覺稍異,然有根無樹。(《芙蕖》)
、诓菽镜母汕o。
搖其本,以觀其疏密。(《種樹郭橐駝傳》)
、鄹。
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原列傳》)
然墨之道,兼愛為本。(《中山狼傳》)
、鼙緲I(yè),指農(nóng)桑。
強(qiáng)本而節(jié)用。(《天論》)
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論積貯疏》)
、莞灞。
今存其本不忍廢。(《〈指南錄〉后序》
、薨姹尽
已后典籍皆為板本。(《活板》)
、咦啾。
別具本章。(《獄中雜記》)
(2)量詞。
、俨菽净ɑ芤恢攴Q一本。
新松郁郁三千本。(陸游詩)
、跁粌苑Q一本。
若印數(shù)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活板》)
(3)動詞。推究本原,考查。
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伶官傳序》)
(4)形容詞。原來的。
劉媼本姓實(shí)存。(《漢書》)
(5)副詞。本來,原來。
本在冀州之南。(《愚公移山》)
柳敬亭者,揚(yáng)之泰州人,本姓曹。(《劉敬亭傳》)
(6)復(fù)合詞。本心:指心的自然狀態(tài),本性(即所謂人所固有的羞惡廉恥之心)。
此其謂失其本心。(《魚我所欲也》)
(7)介詞。本著,根據(jù)。
本之《書》以求其質(zhì)。(《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6、鄙
(1)名詞。邊界地方。
蜀之鄙有二僧。(《為學(xué)》)
(2)動詞。
、僖浴瓰檫吔(邊邑)。
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燭之武退秦師》)
、趧釉~。輕視,看不起。
孔子鄙其小器。(《訓(xùn)儉示康》)
過我而不假道,鄙我也。(《左傳》)
(3)形容詞。鄙陋,見識淺,庸俗。
肉食者鄙。(《曹劌論戰(zhàn)》)
人賤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東南飛》)
(4)復(fù)合詞。
、俦扇。
ⅰ、自稱的謙詞。
唐謝曰:"鄙人不知忌諱。"(《史記?馮唐列傳》)
、、鄙俗,不開化的人。
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荊軻刺秦王》)
、!⑧l(xiāng)下人。
余目睹將軍悛悛(質(zhì)樸的樣子)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史記?李將軍列傳》)
、诒少v:粗野而又地位低微。
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廉頗藺相如列傳》)
7、兵
(1)名詞。
、俦。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過秦論》)
②士兵,部隊(duì)。
可汗大點(diǎn)兵。(《木蘭詩》)
趙亦盛設(shè)兵以待秦,秦不敢動。(《廉頗藺相如列傳》)
、蹜(zhàn)略戰(zhàn)術(shù)。
公不論兵,必大困。(《戰(zhàn)國策》)
、軕(zhàn)爭。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論積貯疏》)
(2)動詞。
、偾致浴
無歲不受兵。(《十八史略》)
②以兵器殺人。
左右欲兵之。(《史記》)
(3)復(fù)合詞。兵符:古代調(diào)兵用的憑證。用銅、玉或木石等制成,狀如虎,又稱虎符,剖成兩半,國君和統(tǒng)帥各掌握一半,以便對證。
贏聞晉鄙之兵符常在王臥內(nèi)。(《信陵君竊符救趙》)
8、病
(1)名詞。
、僦夭。
君之病在腸胃。(《扁鵲見蔡桓公》)
、诒撞,缺點(diǎn)。
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為病。(《訓(xùn)儉示康》)
圣人非所以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
(2)動詞。
、偕
凡人不病則不畏懼。(《訂鬼》)
②使成病態(tài)。
以夭梅、病梅為業(yè)以求錢也。(《病梅館記》)
③擔(dān)心,憂慮。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論語》)
④受困。
在陳絕糧,從者病。(《論語》)
、輷p害。
夫糶,二十病農(nóng),九十病末。(《史記?貨殖列傳》)
、挢(zé)備,羞辱。
古人以儉為美德,今人乃以儉相詬病。(《訓(xùn)儉示康》)
(3)形容詞。
、倮Э。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谄凇
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揠苗助長》)
9、伯
(1)名詞。
①排行第一的,老大,古人同輩間的伯(孟)、仲、叔、季來排行老大、老二、老三、老四。
侯主侯伯,侯亞侯旅。(《詩經(jīng)?周頌?載芟》)
、诓。
汝泊何由發(fā)如漆。(杜甫《醉歌行》)
、叟訉φ煞虻淖鸱Q。
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伯兮》)
、芄糯宓染粑坏牡谌。
秦伯素服郊次,鄉(xiāng)師而哭。(《崤之戰(zhàn)》)
、莨糯芾硪环降拈L官。
二百一十國為州,州有伯。(《禮記?王制》)
、辀à 通"霸",春秋時諸侯國聯(lián)盟的盟主。
桓公,五伯之上(首)也,爭國而殺兄,其利大也。(《韓非子?難四》)
(2)副詞。表尊敬。
若為河伯娶婦。(《西門豹治鄴》)
(3)bǎi 數(shù)詞。通"佰",一百。
亡(沒有)農(nóng)夫之苦,有仟佰之得。(《論貴粟疏》)
(4)復(fù)合詞。伯仲:原指兄弟的次第,后用以比喻不相上下的事物。
10、曾
(1)céng 副詞。表時間的過去。曾經(jīng),已經(jīng),才。
江南好,風(fēng)景舊曾諳。(白居易《憶江南》)
(2)zēng
、倜~。指與自己隔著兩代的親屬。
是高、曾時為一戶者,至曾元時不分至十戶不止。(《治平篇》)
、趧釉~。通"增",增加。
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
、鄹痹~。表意外。竟然,居然,簡直。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
11、察
(1)動詞。
①細(xì)看。
徐而察之。(《石鐘山記》)
、诳辞宄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齊桓晉文之事》)
、墼攲。
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赤壁之戰(zhàn)》)
④明察,了解。
小人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zhàn)》)
、菘疾旌蠹右酝扑]。
察臣孝廉。(《陳情表》)
(2)形容詞。精明。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東方朔《答客難》)
(3)疊詞。察察:潔凈的樣子。
人誰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傳》)
12、長cháng
(1)名詞。
、匍L度。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
、诟叨。
孔子長九尺有六寸。(《史記》)
、坶L處,專長。
兼花之長而各去其短。(《芙蕖》)
(2)形容詞。
①長的。
北市買長鞭。(《木蘭詩》)
②高的。
今日被驅(qū)譴,小姑如我長。(《孔雀東南飛》)
③久。
天長地久有時盡。(《長恨歌》)
、苓h(yuǎn)。
道阻且長。(《詩經(jīng)》)
⑤大。
愿乘長風(fēng)破萬里浪。(《南史》)
、捱|闊。
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序》)
(3)動詞。擅長。
西人長火器而短技擊。(《馮婉貞》)
(4)副詞。常,經(jīng)常。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蜀相》)
zhǎng (1)動詞。
、偕L。
用葉者取葉初長足時。(《采草藥》)
、趽嵊
長吾女與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祭十二郎文》)
、墼鲞M(jìn)。
教學(xué)相長。(《學(xué)記三則》)
(2)形容詞。
①年齡大。
孰與君少長。(《鴻門宴》)
、谂判械谝坏摹
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石鐘山記》)
(3)名詞。頭領(lǐng)。
以三寶勇而多藝,推為長。(《馮婉貞》)
13、朝
cháo
(1)動詞。
、僦T侯在春天拜見天子,或臣屬在早晨拜見國君。引申為朝見。
王奪鄭伯政,鄭伯不朝。(《左傳》)
相如每朝時,常稱病。(《廉頗藺相如列傳》)
、诎菰L。
臨邛令謬為恭敬,日往朝相如。(《史記》)
、蹥w。
江漢朝宗于海。(《尚書》)
(2)名詞。
、俪。
于是入朝見威王。(《鄒忌諷齊王納諫》)
、诔V刚麄王朝,也指某一皇帝的一代。
三顧茅廬天下計,兩朝開濟(jì)老臣心。(杜甫《蜀相》)
、壅。
期年不聽朝。(《呂氏春秋》)
(3)介詞。對,向。
坐南朝北。
Zhāo
(1)名詞。早晨。
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三峽》)
(2)量詞。天,日。
雖與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孟子?告子下》)
14、乘
chéng
(1)動詞,
、亳{,坐。
乘犢車,從吏卒。(《赤壁之戰(zhàn)》)
獨(dú)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石鐘山記》)
②升,登。
乘鄂渚而反顧兮,歟秋冬之緒風(fēng)。(《涉江》)
、圳叄槕(yīng)。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
、苊爸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fēng)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記》)
、輵{恃、依仗。
愿乘長風(fēng),破萬里浪。(沈括《宋書》)
、藿患樱B接。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論積貯疏》)
(2)名詞。佛教的教派或教法。
大乘佛教。
shèng
(1)名詞。
、僖卉囁鸟R的總稱。
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過秦論》)
、诖呵飼r晉國的史書叫"乘"。后稱史書為"史乘"。
(2)量詞。輛。
超乘者三百乘。(《崤之戰(zhàn)》)
(3)數(shù)詞。四。
以乘韋先,牛二十犒師。(《崤之戰(zhàn)》)
15、城
(1)名詞。
、俪菈。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诔鞘。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六國論》)
(2)動詞。
、傩拗菈Α
是月,城西寧。(《明史?太祖本紀(jì)》)
、谑爻。
(李)應(yīng)庚發(fā)兩路兵城南城。(《宋史?李庭芝傳》)
16、誠
(1)名詞。誠心誠意。
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fù)二山。(《愚公移山》)
(2)副詞。表肯定。確定,的確。
臣誠知不如徐公美。(《鄒季諷齊王納諫》)
(3)連詞。表假設(shè)推論。果真,如果。
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隆中對》)
17、池
(1)名詞。水塘,湖。
山頂有大池,相傳以為燕蕩。(《雁蕩山》)
(2)名詞。護(hù)城河。
山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8、除
(1)名詞。
、俚铍A。
登自東除。(張衡《兩京賦》)
、谂_階。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朱子家訓(xùn)》)
、坶T屏之間。
扶輦下除。(《漢書》)
(2)動詞。
①去掉,除去。
興利除弊。(《答司馬諫議書》)
除殘去穢。(《赤壁之戰(zhàn)》)
、谛拗。
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記》)
、郯莨偈诼。
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后序》)
19、傳
chuán
(1)動詞。
、賯魉,傳遞。
得璧,傳之美人。(《廉頗藺相如列傳》)
、趥魇凇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師說》)
、哿鱾。
此世所以不傳也。(《石鐘山記》)
、軅鬟_(dá)。
傳上言謂康熙、乾隆、咸豐有開議勤殿故事。(《譚嗣同》)
、輦魑弧
不傳于賢而傳于子。(《孟子》)
、迍釉~。延續(xù)。
人人自安,無戰(zhàn)爭之患,傳之萬世。(《史記?秦始皇本紀(jì)》)
(2)名詞。傳聞,傳說。
其所見焉,猶可欺也,而況于世之傳也。(《荀子?非柏》)
zhuàn
名詞。
(1)客舍。
舍相如廣成傳舍。(《廉頗藺相如列傳》)
(2)驛車,傳達(dá)命令的馬車。
橫懼,乘傳詣洛陽。(《漢書?高帝紀(jì)下》)
(3)傳記。
作七十列傳。(《史記?太史公自序》)
(4)注釋或闡述經(jīng)文的文字。
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xí)之。(《師說》)
20、辭
(1)名詞。
①訴訟的供詞。
獄辭無謀故者。(《獄中雜記》)
、诳趯(shí)。
欲加之罪,其無辭乎?(《左傳?僖公十年》)
③言辭,文辭。
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芡修o,借口。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季氏將伐顓臾》)
⑤命令。
近者奉辭罰罪,旗麾南指,劉琮束手。(《赤壁之戰(zhàn)》)
⑥名詞。一種文體。
《歸去來兮辭》
(2)動詞。
①說話。
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赤壁之戰(zhàn)》)
②告別,辭別。
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鴻門宴》)
③推辭,辭去。
如姬之欲為公子死,無所辭。(《信陵君竊符救趙》)
、苡嬢^。
大禮不辭小讓。(《鴻門宴》)
(3)復(fù)合詞。辭令:應(yīng)酬的語言、文辭。
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莫敢直諫。(《屈原列傳》)
21、從
cóng 動詞。
、俑S。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狼》)
、谝理,聽從。
民弗從也。(《曹劌論戰(zhàn)》)
臣從其計。(《廉頗藺相如列傳》)
、蹍⑴c。
弟走從軍阿姨死。(《琵琶行》)
、茏汾s。
佯北勿從。(《孫子?軍爭》)
⑤依傍,緊挨著。
樊噲從良坐。(《鴻門宴》)
、薏扇∧撤N原則。
從寬、從嚴(yán)、從簡、從緩
cóng,舊讀zòng
(1)名詞。
、匐S從的人。
其從如云。(《詩經(jīng)》)
②副職。
魏從九品分正從。(《文獻(xiàn)通考》)
③指堂房親屬。
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活板》)
(2)形容詞。從屬的。
從犯。
Zòng通"縱"
(1)形容詞。直的。
衡(橫)縱其畝。(《詩經(jīng)》)
(2)名詞。合縱的盟約。
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過秦論》)
(3)動詞。放縱。
欲不可從。(《禮記》)
22、達(dá)
(1)動詞。
、偻,透。
屋極有窗以達(dá)氣。(《獄中雜記》)
、跁尺_(dá)。
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dá)。(《送東陽馬生序》)
、壑、到。
自昏達(dá)曙。(《促織》)
、艿竭_(dá)。
指通豫南,達(dá)于漢陰,可乎?(《愚公移山》)
⑤通曉,明白。
仆山海狂人,不達(dá)世務(wù)。(《南史》)
、薜弥。
不求聞達(dá)于諸侯。(聞達(dá):得志揚(yáng)名。)(《出師表》)
、弑磉_(dá),告知。
詞不達(dá)意。
(2)形容詞。
①顯貴的。
達(dá)官貴人。
、诨磉_(dá)。
高祖不修文學(xué),而性明達(dá)。(《漢書》)
(3)復(fù)合詞。達(dá)人:顯達(dá)的人。
昔正考父煮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達(dá)人。(《訓(xùn)儉示康》)
23、怠
形容詞。
(1)懈怠,松懈。
天大寒,硯水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東陽馬生序》)
(2)輕慢,不恭敬。
守卒皆怠炎。(炎:人名)(《宋史?楊愿傳》)
(3)疲倦。
怠而后游于清池。(《史記》)
24、殆
(1)形容詞。
、傥kU。
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孫子?謀攻》)
、诰衿>攵鵁o所得。
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論語?為政》)
、弁"怠",懶惰。
農(nóng)者殆則土地荒。(《商君書?農(nóng)戰(zhàn)》)
(2)副詞。
、俦頊y度或不肯定。大概,恐怕。
酈元之所見,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石鐘山記》)
、诒砑s略。幾乎,接近,差不多。
揚(yáng)州城下,進(jìn)退不由,殆例送死。(《〈指南錄〉后序》)
25、當(dāng)
dāng
(1)動詞。
、賰烧呦嗟帧
募有能捕之者,當(dāng)其租入。(《捕蛇者說》)
、诘钟,抵抗。
非劉豫州莫可以當(dāng)曹操者。(《赤壁之戰(zhàn)》)
料大王士卒足以當(dāng)項(xiàng)王乎。(《鴻門宴》)
、壅紦(jù),把守。
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蜀道難》)
、茏钄r。
有狼當(dāng)?shù)溃肆⒍洹?《中山狼傳》)
、莩袚(dān)。
當(dāng)仁不讓于師。(《論語》)
、拗鞒,執(zhí)掌。
北邀當(dāng)國者相見。(《〈指南錄〉后序》)
⑦應(yīng)當(dāng)。
諸將吏敢復(fù)有言當(dāng)迎操者,與此案同。(《赤壁之戰(zhàn)》)
、嗯袥Q,判罪。
吏當(dāng)廣所失亡多。(《李將軍列傳》)
(2)介詞。
、俦硖幩。對著,面對。
當(dāng)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木蘭辭》)
、诒頃r間。值,在,正在。
當(dāng)時時也,商君佐之。(《過秦論》)
(3)副詞。
、俦肀厝。必定,一定。
不久當(dāng)歸還,還必相迎取。(《孔雀東南飛》)
、诒頃r間的未來。將,將要。
今當(dāng)遠(yuǎn)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師表》)
dàng
(1)動詞。
、俜。
惴惴恐不當(dāng)意。(《促織》)
、诋(dāng)作。
安步當(dāng)車。(《戰(zhàn)國策》)
、垡詾。
我當(dāng)是相公呢!
(2)形容詞。適宜。
此殊未當(dāng)。(《采草藥》)
26、道
(1)名詞。
、俚缆。
會天大雨,道不通。(《陳涉世家》)
②途徑,方法。
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埏L(fēng)尚。
師道之不傳也久已。(《師說》)
、艿懒x。
伐無道,誅暴秦。(《陳涉世家》)
、菟枷,學(xué)說。
墨之道,兼愛為本。(《中山狼傳》)
、薜览,規(guī)律。
臣之所好也,道也。(《庖丁解!)
⑦意向。
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
、鄽v史上的行政區(qū)劃名。唐分全國為十五道,隸屬于中央。清末和民國初分一省為數(shù)道。
(2)動詞。
、偃〉。
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鴻門宴》)
、谧呗,趕路。
聞操已向荊州晨夜兼道。(《赤壁之戰(zhàn)》)
、壅f,講。
何可勝道也哉?(《游褒禪山記》)
、芰舷。
故園誰有書來。
、萃"導(dǎo)",引導(dǎo)。
道之以政。(《論語》)
、尥"導(dǎo)",疏導(dǎo)。
不如小決(決口),使道。(《左傳》)
27、得
(1)名詞。收獲。
不如自行搜覓,冀有萬一之得。(《促織》)
(2)動詞。
、偃〉,獲得。
遂不得履。(《鄭人買履》)
②得意。
意氣揚(yáng)揚(yáng),甚自得也。(《史記》)
、鬯。 于彼計則得。(《中山狼》)
28、度
1、尺寸,量長短的標(biāo)準(zhǔn)。(吾忘持度)
2、限度,尺度。(生之有時而用之無度)
3、規(guī)章制度。(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
4、越過。(萬里赴戎機(jī),關(guān)山度若飛 度日如年)
5、duó ,計算。(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 度德量力)
6、duó ,揣度,估計。(平心而度之,吾果無一失乎)
7、duó ,考慮。(度義而后功)
29、短
1、短,與“長”相對。
2、不足;欠缺。(戎狄之所長,而中國之所短。)
3、缺點(diǎn);短處。
4、詆毀。(短屈原于頃襄王)
30、多
1、數(shù)量大,與“寡”或“少”相對。
2、稱贊;贊美。(故傳天下不足多也!墩摲e貯疏》)
3、增加。(因物而多之,孰與騁能而化之?《荀子》)
4、大都,大多。
31、發(fā)
1、發(fā)射。(百發(fā)百中)
2、出,出發(fā)。(朝發(fā)夕至)
3、派遣。(發(fā)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
4、起,起用。(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孟子?告子下》)
5、打開,掀開。(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
6、拿出。(有賢士大夫發(fā)五十金)
7、發(fā)覺,泄露。(恐前語發(fā))
8、撥動。(施關(guān)發(fā)機(jī))
9、發(fā)動。(非常之謀難于猝發(fā))
10、發(fā)出,抒發(fā)。(發(fā)其志士之悲哉 發(fā)號施令)
11、花開。(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32、方
1、周圍。(今齊地方千里《鄒》
2、并排。(今操方連船艦《赤》)
3、正直。(方正之不容也《屈》)
5、方位、方向。(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張》)
6、當(dāng)……時候。(方此之時)
7、正在。
8、將要。
33、非
1、不是。(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 非人不傳 非親非故)
2、不。(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 非同小可)
3、過錯,不對。(實(shí)迷途其未遠(yuǎn),覺今是而昨非)
4、責(zé)怪,反對。(是是非非)
5、沒,無。(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
34、復(fù)
1返回;回來。(昭王南征而不復(fù))
2恢復(fù)(更若役,復(fù)若賦,則何如)
3再,又(明年復(fù)攻趙,殺二萬人)
4重復(fù)(山重水復(fù)疑無路)
5回答(王辭而不復(fù))
6報復(fù)(有北面復(fù)匈奴之志。)
7免除賦稅徭役(沛幸得復(fù),豐未得復(fù)。)
8通"覆",遮蓋,蓋上(復(fù)之以掌,虛若無物。)
9復(fù)算,追究(而翁歸,自與汝復(fù)算耳。)
35、負(fù)
1背東西,以背載物(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
2擔(dān)負(fù),使……承擔(dān)(均之二策,寧許以負(fù)秦曲)
3依仗,憑借(秦貪,負(fù)其強(qiáng),)
4對不起,辜負(fù)(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fù)趙)
5違背,背棄(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fù)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
6失敗(不知彼而知已,一勝一負(fù))
7覆蓋(蒼山負(fù)雪,明燭天南。)
8虧欠,拖受,責(zé)通“債”( 通家尚負(fù)責(zé)。)
36、蓋
1、白茅編成的覆蓋物。
2、建筑房屋。(蓋屋)
3、車蓋,車蓬。(日初出大如車蓋)
4、遮蓋,掩蓋。(日月欲明而浮云蓋之!痘茨献印)
5、崇尚。(蓋威)
6、超過,勝過。(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蓋世無雙)
7、加上。(蓋章)
8、承接上文,表原因,“因?yàn)椤薄?蓋失強(qiáng)援,不能獨(dú)完)
9、承接上文,表推測,“大概”。(蓋其至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10、通“盍”,何,何不。(技蓋至此哉)
37、鼓
1、擊鼓。(百姓聞王鐘鼓之聲《孟》齊人三鼓《曹劌論戰(zhàn)》)
2、振動。(微風(fēng)鼓浪《石》)
3、鼓(樂器)。瞽奏鼓(《書?胤征》)
4、彈奏。(趙王鼓瑟《廉》今王鼓樂于此《孟》)
5、古代夜間計時。(戊申晦,五鼓《登泰山記》)
38、故
1、事,事故。(父母俱存,兄弟無故)
2、舊,與"新"相對。(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
3、衰老。(暮去朝來顏色故)
4、仍然。(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5、老朋友,引申為交情。(君安與項(xiàng)伯有故)
6、原因,緣故。(既克,公問其故)
7、故意,特意。(故遣將守關(guān)者)
8、原來 ,本來。(此物故非西產(chǎn))
9、所以,因此。(故臣復(fù)取璧)
10、故事:舊事,前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11、死亡。(病故,物故)
39、顧
1、回頭看;回頭。(贏得倉皇北顧)
2、看。(顧野有麥場)
3、探問,拜訪。(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4、顧惜,顧念。(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
5、考慮。(大行不顧細(xì)謹(jǐn))
6、但是。(顧念蓄劣物終無所用/顧吾念之,強(qiáng)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
7、仔細(xì)端詳。(顧玩)
8、表輕微轉(zhuǎn)折(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顧不知計所出耳)
9、反而,難道(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40、固
1、險固,堅固,堅牢。(秦孝公居崤函之固)
2、牢固。(君臣固守)
3、堅持,堅決。(乃辭謝,固請)
4、鞏固,安定。(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5、固執(zhí),頑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固執(zhí)己見)
6、必,一定。(女能固納公乎《孟子?梁惠王上》)
7、本來。(至于顛覆,理固宜然)
8、乃,豈,表反詰。(仁人固如是乎《孟子?萬章上》)
9、通“姑”,姑且。(將欲翕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qiáng)之《老子》)
41、歸
1、返回。(津澤皆歸其根《夢》 予不得歸矣《指》)
2、歸還。(歸璧于趙《廉》)
3、舊稱女子出嫁。(吾妻來歸《項(xiàng)》)
42、國
1、國家,國家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諸侯國。(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3、國都。(京城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
4、地區(qū),地域。(逝將去女,適彼樂國)
5、國事。(等死,死國可乎)
43、過
1、走過,經(jīng)過。(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 過目不忘 )
2、超過,勝過。(過猶不及 矯枉過正)
3、過分。(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過甚其詞)
4、過失,過錯。(是誰之過與 閉門思過)
5、責(zé)備。(無乃爾是過與)
6、過訪,訪問,探望。(近臘月下,景氣和暢,故山殊可過)
44、何
1、代詞,哪里。(卻看妻子愁何在)
2、什么,代詞。(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3、怎么,為什么,狀語。(又何間焉)
4、何如:怎樣,怎么樣。(今日之事何如)
5、奈何:怎么辦,奈---何:對---怎么辦。(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6、如--何:把---怎么辦。(如太行王屋何)
7、多么。(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8、hè背、扛。(何蓑何笠)
45、恨
1、遺憾。(不滿意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
2、怨恨。(此恨綿綿無決期)
3、感到遺憾。(以是知公子恨之復(fù)返也)
4、恨恨:惆悵、悲傷。(生人作死別,恨恨那可論。)
區(qū)別:恨,憾,怨!昂蕖焙汀昂丁倍急硎具z憾!霸埂北硎境鹨暋押
46、后
1、 君主;君主的正妻。
2、 后代。
3、 后面。
4、 以后。
5、 落后。
6、 以……為后。(后天下之樂而樂)
47、胡
1、什么。(國胡以相恤)
2、為什么,怎么。(胡取禾三百廛兮)
3、古代我國西北部民族的統(tǒng)稱。(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
48、患
1、憂慮,擔(dān)心。(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廉頗藺相如列傳》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读鶉摗)
2、禍患,禍害,災(zāi)禍。(為操后患《赤壁之戰(zhàn)》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危害。(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
4、疾病。(愈膏肓之患難 茜有眼患)
5、諱忌。(此數(shù)者用兵之患也)
6、厭恨。(趙宣子驟諫,公患之)
7、生病。(時有患瘧疾者)
49、或
1、有人。(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也)
2、有的。(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3、或許,也許。(則勝負(fù)之?dāng)?shù),存亡之理,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4、有時,偶或。(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5、作語助,不譯。(殘賊公行,莫之或止)
50、疾
1、病。(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將恐深 諱疾忌醫(yī) 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五》)
2、痛苦,疾病。(疾首蹙額)
3、缺點(diǎn),毛病。(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4、厭惡,憎恨。(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論》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 《屈》 疾惡如仇)
5、通“嫉”,妒忌。(臏至,龐涓恐其賢于己,疾之)
6、急速。(鳥起馬驚,疾逸道左《柳》)
7、加強(qiáng)。(聲非加疾也《勸》)
【文言文實(shí)詞用法】相關(guān)文章:
文言文乎的用法08-25
文言文焉的用法07-02
limit的用法03-08
can的用法09-17
古文其的用法10-17
西餐的刀叉的用法03-08
古文而字的用法03-07
爽膚水的正確用法10-18
very用法“七忌”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