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鄉(xiāng)族的喪葬有什么風俗習慣
東鄉(xiāng)族對喪葬很重視,對所有亡者,不分年齡性別,一樣對待。下面小編詳細介紹東鄉(xiāng)族的喪葬習俗的相關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東鄉(xiāng)族的喪葬
東鄉(xiāng)族實行土葬、速葬。通常在逝世當天料理喪事,進行埋葬不隔夜。只有亡人的直系親屬因路遠趕不及當天奔喪的,才破例等候一天。喪葬較節(jié)儉,亡人埋葬不用棺木,不戴飾物,不陪葬。東鄉(xiāng)族把裹尸布叫“克凡”(一譯凱凡),尸體叫“埋體”。逝世叫“杜亞依結”,忌說人死,只有動物死了才說死。
人逝世后,家族立即商議喪葬之事,推舉年紀大的人主持治喪,并立即派人通知亡人的各方親友和鄰近鄉(xiāng)里,東鄉(xiāng)語叫作“開連庫和”即“報喪”,告知亡故時間和送葬時間、地點。親友、鄰里聞訊來到亡人家,向家屬表示安慰,叫“他節(jié)”。亡人家屬要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出散“乜貼”,即為掉念亡人施舍現金。
人逝世后,將“埋體”放在洗尸的“水床”上(即一塊大木板),由亡人的親屬“抓水”(凈尸)。男性亡人由舅舅家來的人或阿訇洗,女性亡人由娘家的人或老年婦女洗。凈尸后,用“克凡”包尸,“克凡”要按一定的規(guī)格剪成上、下身幾塊,才能使用。“抓水”后轉“費達也”(一譯“非提也”),這是一種贖罪儀式,送葬前請阿訇、滿拉數十人,為亡人舉行。之后,將亡人放進“塔布”(似匣子)蓋上綠色或白色的繡單,繡單上繡有阿拉伯文《古蘭經》語錄,抬到清真寺站“則那孜”(一譯“之拿節(jié)”,即行殯禮)。其儀式:教長或阿訇站在眾人最前面,虔誠地念祈禱詞,送葬者隨之低首默祈,求真主饒恕和憐憫亡人,讓他(她)的靈魂得以安息。祈禱完畢,亡人家屬要依據經濟能力,向人們散“索得格”(阿拉伯語,意為施舍),即為亡人施舍一些錢財。殯禮畢,由親友、鄰里將尸體抬到墓地安葬。東鄉(xiāng)族人認為,能為亡人送葬是一種宗教懿行。凡送葬者,必須事前大凈、小凈。墓內不放任何陪葬物,不掛遺像,不放花圈,不燒冥錢,不奏哀樂,也不準吹打響器。
墓坑呈長方形,挖掘時先在平地上挖一直坑,然后在直坑的內旁再挖一偏洞,將亡人緩緩地安放在偏洞內,讓他頭北腳南面朝西,后用土坯將偏洞口堵起來,再把直坑填滿土。這時阿訇開始誦念《古蘭經》有關章節(jié),送葬的人們跪坐聆聽。念畢,大家一起接“都哇”,表示替亡人祈禱。至此,葬禮結束。
亡人生前穿過的衣服,一般要施散給貧困者,不能留存在家中。老教教民通常在送葬的當天和葬后七天、四十天、一百天以及周年日,均請阿訇念“亥亭”(《古蘭經》章節(jié))以示紀念。
悼念時宰雞或宰羊,炸油香,請親友、鄰里。新教教民則在送葬后四天之內,亡者家中忌生火做飯,須到親友或家伍家里吃飯。四天后,請阿訇念“亥亭”,并在七天、四十天、一百天和周年時,請阿訇念“亥亭”,以示悼念。
東鄉(xiāng)族的習俗禁忌
東鄉(xiāng)族民間禁忌中強烈地滲透著伊斯蘭教宗教文化意識。從現象看,這些民間禁忌具有約束人們的行為,維持社會穩(wěn)定等功能,而從起源上看,它反映了這個民族對真主無比崇敬與恐懼的心理意識。
概括起來主要有
禁食豬馬、驢、騾、狗、貓等肉和一切動物之血。
禁食自死和不反芻動物以及猛獸、奇禽之肉。
所食牛、羊、雞、駱駝肉,必須經阿訇或念過經的.年長穆斯林的屠宰,宰者須在屠宰前小凈,否則禁食。
禁食沒有割去陽具和沒放血的牛、羊、駱駝肉。
對牛、羊、雞、駱駝只能言宰,禁忌言殺。
忌囫圇吃餅、饅頭等塊狀面食品,無論大小都要掰開或掰成小碎塊吃。
忌用非穆斯林的灶具、食具。
無論是平時還是齋月,全家人每頓飯進餐時,忌先于長輩搭口。
忌煙酒,尤忌晚輩在長輩面前抽煙、喝酒。
婦女在廚房掌勺炒菜時,忌嘗咸、淡,先試口味。
忌客人和非穆斯林進灶房及自己動手從缸或水窖內舀水,或到井中汲水。
忌在飲用水和沐浴的水泉邊、溪水邊洗衣、洗物、飲畜,要經常保持水的潔凈。
室內忌掛人像和動物圖片。
忌不經允許和穿鞋進入清真寺大殿。
禁亂扔廢紙,以防在這些紙上寫有安拉(真主)或《古蘭經》片言只語而隨著遭到踐踏。
禁浪費食物和水。
小凈時,忌污水滴入塘瓶壺內;忌洗過的臟水再用,洗臉時兩手只能往下搓,忌反復搓洗。
忌反著手臂舀水和倒茶、盛飯。
忌客人穿著鞋上炕。
禁男子蓄長發(fā)。
禁背后談論別人,禁說謊、誣陷。
禁自殺。
禁合法婚姻形式以外的兩性關系;嚴禁少女婚前的性行為。
禁抽簽算命,卜吉問兇。東鄉(xiāng)族認為人的一生是不可預測的,將會怎樣度過,都有真主規(guī)定。如果相信抽簽算命,卜吉問兇,便失去了“依瑪尼”(宗教信仰)。
家庭中,翁媳之間,兄與弟媳之間均須回避,以示尊重。
中國傳統(tǒng)喪葬習俗
送終
老人生命垂危之時,子女等直系親屬守護在其身邊,聽取遺言,直到親人去世,這在習俗中 稱為"送終"。送終是一件大事,能為老人送終是表明子女盡了最后的孝心,未能為老人送 終常常成為人們一生中的一大憾事。有沒有子女送終,是不是所有子女都來送了終又是老人是否有福的一個判別標準。 在老人臨危之時,家人要將其從臥房移到正庭中臨時鋪設有板床上,板床在較窮的地方就用 臨時卸下的門板做成。因為民俗以為人若在床上死。靈魂就會被吊在床中,無法超度。
有的 地方也把死老是否在板床上死看作是子女是否盡了孝道的標準,老人在床上咽的氣,子女往 往會受人非議。夭折的人,家人雖不會將其移入正庭,但也會將其移至床前地上。如果死者 之上還有長輩,死時,也不移入正庭。 在許多地方,人死之后,家人都會燒紙錢,稱為"燒倒頭紙",有的地方更明白,叫:"燒落氣紙"。此外,還人鳴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歸西,二是向鄰居報喪。 人死之后,家人要圍在死者身邊慟哭,未死時,則禁止哭泣。
報喪
死者咽氣后,家人應盡快向親友發(fā)出報喪貼,或登門通報死訊,對遠方的親友,要告訴其開吊下葬的日期。報喪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別人家,不能進門,有人來迎接時,無論長幼,都要叩首。
入殮
死者入棺前,要為之整容,如剃頭、刮臉、換擦洗身、穿壽衣等,然后再以白綢(有的地方 也用紙錢)掩面。
民俗以為,不能給死老穿皮衣皮褲,否則死者會轉世為獸;為死者穿衣時 ,不要將眼淚滴到死者身上,否則以后做夢就見不到死者。有的地方要求為死老配木梳一把 ,鏡子一面。 在死者死后的二十四小時內,要由專人選擇好時刻,正式將尸體移入棺中,入棺時,死者一 般是頭朝里腳朝外。
守鋪
死者家人在老人死后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間,要晝夜輪流守護在死老鋪側,以示服孝,叫做" 守鋪"。死者入棺之后,家人守護、睡臥在棺旁,叫"守靈",也叫"困棺材"。
擱棺
因為要選擇吉日吉地安葬死者,因此,可能要停柩在家,稱為"擱棺"或"停棺"。"擱棺 "的風俗,在古代常見,一般要擱七天,有的甚至擱棺十幾天,幾個月,現今則不常見,即使擱棺,時間也不長。
居喪
居喪是指死者家人后輩自死者斷氣時起服喪。男子不穿華麗的衣服,穿草鞋(2015年已不常見) ;婦女則要脫去身上的裝飾品,脫下彩色衣服。男女各依其與死者關系的遠近,穿孝服,戴孝帽。孝子在居喪期間(一般為一月或百日)不能理發(fā),不能同房,不能會晤親友、參加宴會 、進寺廟等。尤其是在安葬之前,這些習俗必須嚴守,否則不吉。
【東鄉(xiāng)族的喪葬有什么風俗習慣】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