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社會交往教學設計
中國:茶館、文人結(jié)社…
聚會 (中西方差異性)
西方:家庭客廳、咖啡館…
姓名稱謂 折射
社會交往 表現(xiàn) 稱謂 (謙己以敬人) 社會進步
職事稱謂 時代風尚變化
中國傳統(tǒng):跪拜禮、拱手禮… 文明的交融
見面禮
西方:親吻禮、擁抱禮、握手禮…
發(fā)展趨勢——不斷變革、中西越趨相似
[訓練設計]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在近代中國,1862年創(chuàng)辦了京師國文館,這是近代中國學校的開端,以后又稱為公學、同文館、時務學堂。在《癸卯學制》中,1904年學校分類定名為大學堂、中學堂、小學堂,后把學堂更名為分別叫中學、小學,一直至今。
在學校名稱的變化中,校長這個職務稱謂也逐漸發(fā)生變化。
清末的國文館、同文館時,校長稱之為“總教習”,負責教學,是眾教員中德高望重者。在1902年的《欽定中學堂章程》中改為“總理”,“主持全學教育,統(tǒng)轄一切事宜”。1903年,在《欽定中學堂章程》中,把“總理”的稱謂改為“監(jiān)督”,基本職責不變,但自有“總理”一職起,開始增設副職。1933年,在民國政府頒發(fā)的《中學規(guī)程》中,明確指定,學校設“校長”一職,明確了校長的計劃組織、行政管理、視導指導、對外聯(lián)絡的職責。學校開始出現(xiàn)教務處、庶務(總務)處等職能機構(gòu),協(xié)助校長管理學校。
1.社會交往中一般采用的稱謂類型有哪些?
姓名稱謂和職事稱謂。
2.你怎樣看待近代中國校長稱謂的變化?
近代中國校長稱謂的變化,折射出中國近百年教育的發(fā)展,學校教育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fā)展、經(jīng)濟的發(fā)達,越來越正規(guī),學校制度日趨完善。近代中國校長稱謂的變化,也體現(xiàn)了對西方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制度的選擇,體現(xiàn)了文明的融合。
【社會交往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小班社會交往活動教案07-19
經(jīng)典的教學設計08-23
教學設計07-08
教學設計07-13
人教版小學音樂教學設計-教學設計01-09
單詞教學教學設計09-17
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06-01
設計制作標志的教學設計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