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學生立場的思考
有效的語文課堂不能單靠教師來建構,這里有一個立場問題。教師如果僅僅站在自身立場開展教學,學生的學習是不會發(fā)生的。教師還要時時把握住學生的立場,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觀照自身的教學,有效的教與學才可能發(fā)生。董水龍老師的《背影》教學案例(《語文學習》2006年第6期)所做的探索引發(fā)了我對學生立場問題的思考。
董水龍老師在教學《背影》時有一種強烈的意識,那就是只教不懂的,不教已懂的。他在引言部分也明確提到他在這堂課上把著力點放在哪些是學生自己能弄懂的,哪些是學生如果沒有教師或資料的幫助就永遠也無法弄懂的上面。這意味著,他要在這個著力點上用力,首先要解決兩個層面的問題,一是要弄清楚哪些是學生自己能弄懂的,也即弄清楚哪些是學生能夠在原有基礎上解決的問題;二是弄清楚哪些是學生如果沒有教師或資料的幫助就永遠也無法弄懂的,也即弄清楚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困難所在。對第一個層面的問題,他是通過平時學生在周記和習作中體現(xiàn)出來的情感以及學生的基本閱讀水平作出回答的,他認為課文后面的研討與練習是學生能夠解決的,這是屬于學生自己能弄懂的;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常常會體驗到:父愛并不總是無私的,每個個體應該都對生命、人生、社會有自己獨特的體驗,這也是屬于學生已有的基礎;在師生互動中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閱讀了課文之后,馬上能回答出文章的主題是“父愛”。
文章寫了四次背影并體會到那次下鐵軌上站臺的描寫,得出這是表達無私的父愛的主旨的結論。這是在教學過程的動態(tài)發(fā)展中進一步弄清了學生自己能弄懂的地方。接著董老師開始解決第二層面的問題因為他很快就發(fā)現(xiàn)了一個存在著矛盾的問題,即學生實際生活中往往會體驗到父愛并不總是無私的,但通過課文閱讀學生卻得出了無私的父愛的結論,而《背 影》一文之所以成為經(jīng)典,充滿著無窮的魅力,恰恰是因為作者寫出了內(nèi)心這種復雜感情和對父愛的獨特體驗,作者的體驗蘊涵著從有私的父愛到無私的父愛的感受變化的過程,這個變化的過程一方面在文本中通過一些關鍵語句表現(xiàn)出來,另一方面則潛藏在寫作背景中。而學生對這兩方面內(nèi)容的學習均無法靠原有的基礎自動完成。這就是學習的困難所在。
于是教學流程很快就順著困難而下,教師把這節(jié)課的重點集中在能體現(xiàn)父愛變化的關鍵語句和有關背景上。對關鍵語句的學習,他向學生提了一個問題:為什么說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而不是說我與父親‘沒有見面’已二年余了?他讓學生到課文中找答案,學生 找了很長時間也沒有找到,這更加印證了他的判斷,這個問題是學生的困難所在,沒有教師的幫助他們是無法解決的。于是他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最后一段,在朗讀了三遍后,開始陸陸續(xù)續(xù)有學生舉手了,從師生互動中的學生發(fā)言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在逐步走向深入‘不相見’是因為‘我’不想見父親。父親認為‘我’不好,但他卻漸漸忘卻了‘我’的不好。父子有矛盾,應該是父親錯在先。他(父親)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己。情郁于中,自然要發(fā)之于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說明父親先前待作者很好,但后來就不好了,說明父親先做錯了!蠹s大去之期不遠矣’這句話,讓作者想起了父愛并原諒了父親。為了讓學生更深入而具體地理解背影潛在的父子關系的變化教師接下來又把從《〈背影〉背后的故事》、《〈背影〉里的背影解讀》、《〈背〉何以成為經(jīng)典?》等幾篇文章中摘錄的有關朱自清父子關系的矛盾的文字資料發(fā)給學生。并提了一個問題在你了解了真相后,對‘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怎么理解呢?你還認為朱自清的父親可愛嗎? 我們從學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學生的理解已經(jīng)非常深入了因為父親娶妾,導致家庭失和,所以在作者的心里,父親整個形象,是并不可愛的,讓作者很難找到父親作為正面形象的優(yōu)點, 所以只有這次唯一的背影才勾起了他的記憶,讓他感動,是作者對父愛的感悟。教師又進一步追問假如你也有這么一個父親,你又會怎樣對待他? 不少學生回答我想我還是會原諒 他的,只要他能回心轉意,畢竟我們有血緣關系,這是我們之間永遠也無法割舍掉的關系。 教師在這里引導學生把對課文的理解與自身的生活體驗結合起來,使師生互動的'成果最終有效進入了學生自身的認知與情感結構中。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在這節(jié)課上,教師基本是沿著兩條交叉在一起的線路走,一條線路是關注學生的已有基礎,不斷確認哪些內(nèi)容是學生自己能夠解決的,如提問學生看了課文后有什么感受、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三個重點問題中的第一個問題的回答,對文本中四次背影的讀解,等等。另一條線路是關注學生學習的困難所在,不斷確認哪些內(nèi)容是必須由教師啟發(fā)或提供背景材料才能解決的,以引發(fā)新的學習,把學習引向深入,如三個重點問題中的第二、三兩個問題的學習。這兩條線路有三個交叉點,依照課堂師生互動的順序,它們分別是:
確認學習內(nèi)容→辨識學習內(nèi)容→解決學習內(nèi)容
第一個交叉點,教師要確認哪些是提供給學生學習的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是否合適,這里蘊涵著兩條線路的起點,主要集電在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即導入環(huán)節(jié)。第二個交叉點,教師不斷地辨識哪些內(nèi)容是教師不教學生就能解決的,哪些內(nèi)容是必須由教師教的或是必須提供補充資料才能解決的,這主要集中在第二、二環(huán)節(jié)。第三個交叉點是在學生已有基礎(不教就能懂)上,引導學生集中力量突破難點,解決最后的困難。為了更清楚地看到這三個交叉點,我們把它們放大如下表:
確認學習內(nèi)容
辨識學習內(nèi)容
解決學習內(nèi)容
1、根據(jù)學生平時的周記和習作,發(fā)現(xiàn)父愛并不總是無私的,每個個體都對生命、人生、社會有自己獨特的體驗。
2、 通過閱讀文獻發(fā)現(xiàn)背影的魅力正在于由“有私的父愛”到“無私的父愛”的變化過程。
1、學生自己能解決的內(nèi)容:(1)“背影”的主旨;(2)找出現(xiàn)在與回憶部分的分界;(3)找出文章四次寫背影的地方并體會下鐵軌上站臺表感情。
2、學生不能解決的內(nèi)容(困難內(nèi)容):(1)為什么說“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而不是說“我與父親沒有見面已二年余了”?(2)為什么說:“我最不能忘記的事他的背影”而不是其他外貌或體態(tài)或品德之類呢?
1、指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最后一段,討論解決學生不能解決的第一個內(nèi)容(困難內(nèi)容)。
2、補充背景材料和專家對《背影》的解讀文章,學生讀后與老師一起研討,解決不能靠自身解決的第二個內(nèi)容(困難內(nèi)容)。
【語文課堂學生立場的思考】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教學的思考04-19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思考04-21
語文課堂教學的理性思考04-24
《像山那樣思考》語文課堂記錄04-30
有關語文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05-21
語文課堂教育 書本意義的思考05-21
《像山那樣思考》語文課堂實錄05-01
關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思考的方案04-19